未咳:任继愈先生道教思想述论【新诸子论坛第7期】

犀牛历史 117 0

  鉴于我看到一篇关于任继愈先生的讨论帖,有的网友对任先生似乎表示不齿,某深表遗憾。

  一、对道教历史文化地位的肯定

  1.道教的价值不容忽视

  道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先生曾说:

  道教远承巫咸,根植民间,宜此风土,适我民情,故能经历劫难,累世不替。上起朝廷,下及百姓,举凡大醮享祭典礼,婚丧宴集习俗,多受道教浸润。(《道教图册序》,任继愈著《皓首学术随笔?任继愈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05页。)

  道教对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中国人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无处不透露着道教的影子。

  然而,长期以来,在儒释道三教的研究中,学界对道教的研究总是不太重视。从历史的角度看,道教的规模较之儒佛二教的确有所逊色,但对于道教的研究及其价值的认识,却不应该因此而降格。

  针对这个问题,任先生在质疑《四库全书》之编纂时何以收入的道教典籍如此之少,而提出了他的重要看法,他说:

  道教典籍中可供发掘的东西非常丰富,人们已经看到它对医药、保健、化学、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有价值的内容,深入发掘,当不止这些,像关于道教的哲学内容,研究得就很不够。道教典籍在中国文化宝库的地位决不下于佛教,甚至更为重要。(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原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页。)

  这就告诉我们,道教乃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且它的本土化烙印,更意味着它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绝不一般。但是,我们对道教研究的深度却非常不够,任先生认为,尤其是道教哲学的研究,有待挖掘之处更多。为此,他多次翻译了《老子》,曾整理出版了《老子今译》,后又第四次翻译并出版了《老子绎读》,他在该书后记中写到:

  在中国哲学史教学中,(我)发现《老子》哲学的重要性,非同寻常。(《老子绎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261页。)

  可见,他是用心做学问的。在道教的研究中,他从专业的角度、独到的眼光出发,亲力亲为,努力挖掘道教思想的内在价值,为道教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那么,学界对道教的研究为什么不如对儒佛二教那样重视呢?任先生以为,这是由“偏见”造成的,并且这个偏见由来已久。《四库全书?道家类?总序》说:“后世神怪之迹多附于道家,道家自矜其异,如《神仙传》、《道教灵验记》是也。……世所传述大抵多后附之文,非其本旨,彼教自不能别,今亦无事于区分。”《四库全书》编纂时,这种偏见就被官方以文字形式表达了出来。儒教因此把佛道归入《子部》,不把佛道二教看作与儒教平列的地位。任先生因此说:

  按照封建正统观点,认为只有儒家的经史子集才有资格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佛教道教典籍属于旁支,文化价值不大。这是长期流行的一种偏见。

  这种偏见持续影响到现代学人,以至于学术界对道教的研究较之于儒佛二教而有所落后。任先生为此疾呼说:

  我们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来看,佛道两教的文化与儒家传统文化同样重要,同样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佛教道教的影响,其深远程度当不在儒家经史子集之下。 (《道藏提要》(原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页。ps:梁启章这样的大师却说,把道教写入国史,简直是国家的耻辱。)

  当年儒教一尊时的偏见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学术界,然而现在的学术界绝不是过去的统治集团,不该有定于一尊的思想,所关注的应该是从精英到百姓的整个社会,一切思想都是学术界所该关注的,且普通百姓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刻。所以,任先生敏锐的觉察到,佛教道教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应该绝不亚于儒教。因此深入研究道教思想,也就能真正认识中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对于社会文化历史的研究是起到积极作用的。

  2.道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关系是中国文化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课题。从三教鼎立到三教合一,再到佛道屈从儒教,在历史进程中,道教既有辉煌,也有落寞,而任先生对道教的成就从不抹煞,当然对道教的不足也毫不讳言。这就是一名高素质学者正气凛然的学风。

  任先生曾客观地指出,“在金元时期,全真教把出家修仙与世俗的忠孝仁义相为表里,把道教社会化,实际上是儒教的一个支派。”而隋唐以后佛道的关系,则是“两教相互吸收,道教吸收佛教的东西更多于佛教吸收道教的东西。”又认为,在《老子化胡经》的传播问题上,道教也不及佛教机巧,反被佛教利用以扎根中国,甚至元代道教因此而受到极其重大的打击。 全真教的儒化,道教对佛教的大量吸收,以及道教对《化胡经》传播的失策都是客观的历史事实。儒道或佛道的合流,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能算是坏事,而《化胡经》传播的失策带来的巨大打击却的确是道教不如佛教来得“机巧”了。

  但是,任先生又指出:

  “宋以后,儒教形成自己的庞大体系,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吸取佛道两教的修炼方法,如静坐、养神、明心、见性等。这些都是孔孟不曾讲过的。”虽然“儒教势力庞大,体系完整,超过佛道二教,其实,它已包含了佛道两教有关心性修养内容。” (《道藏提要》(原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7页。)

  三教中,道教的势力确实不如前两者,这是实际情况,但是道教本身的价值却不容忽视。两宋时期,儒教理论体系的正式完成,是离不开道教在思想史、学术史上之贡献的。早期的周敦颐、邵雍、张载都与道教的渊源甚深,后期王守仁的思想中更是大量融入了道教的话语方式。任先生说:“三教合一的趋势形成后,三教的地位是平等的。北宋以后,佛道两教屈从儒教。儒教吸收佛道教的修养方法,及不计较世俗利害、不贪图物质要求的禁欲主义以加强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安贫乐道,口不言利,温顺和平,与人无争,成了儒教为人处事的基本教义。” (《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想》,任继愈著《任继愈自选集》,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111页。)他从儒教教义的角度发现,佛道思想对儒教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

  所以说,儒释道三教的相互影响是中华文化得以成长壮大的根本前提,道教作为三者之一,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进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任先生所肯定的。

标签: 道教典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