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毒品盯上2300万学生

犀牛历史 92 0

  隐形毒品盯上2300万学生

  隐形毒品盯上2300万学生:吃完妈妈买的聪明药,我被送去戒毒

  丁香园 今天11:49

  高考结束后,已默认女儿服药的田静妈妈将孩子带到医院。

  医生检测后发现,田静行李箱中的粉红色药片有七成左右苯丙胺类物质。

  也就是说,那根本不是「聪明药」,而是亚甲双氧甲基安非他命,俗称摇头丸。

  t012e1936158036922b.jpg?size=1080x810

  医生办公室科普橱窗里陈列的摇头丸

  齐鑫 摄

  高三女生田静(化名)接过妈妈递来的一片指甲盖大小的白色药片。

  妈妈说这是「聪明药」,能提升她的学习状态。她想想不断下滑的成绩,又想想那些无论如何都没法静下心来完成的物理题,混着水把药片吞了下去。

  药片的主要成分是哌醋甲酯,常见商品名包括利他林、专注达等,俗称「聪明药」。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梦阳说,哌醋甲酯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在药效内,服用者的注意力提升、疲劳感下降。

  一名服用过利他林的网友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药效内注意力集中,效果好,而且「没有成瘾性」。

  但这并非全部事实。

  在中国,哌醋甲酯被卫生行政部门列入第一类精神药品名单,是严格的处方药。

  北京高新医院主任医师徐杰说,哌醋甲酯的作用机制与冰毒的主要成分苯丙胺(又名安非他命)类似,在大剂量服用时可能成瘾,但药效较弱。

  「到我们这戒毒的,有一成左右是利他林服用者。超过一半都是从『聪明药』开始,最后变成麻古、冰毒等毒品的成瘾者。」

  徐杰接触过大量利他林成瘾者,他发现,「聪明药」已越来越多地被普通人用于非临床治疗。

  服药者有 14 岁的学生,也有三四十岁的青年,他们抱着提升学习、工作效率的初衷,最终却成为了瘾君子。

  服药者

  田静第一次吞下那片「聪明药」时,没什么特殊感受。

  当时,她在北方某省的一所市级重点中学上高三,班级排名已经跌出了前十。而在高一、高二时,她一直是班级前五。那片指甲盖大小的白色药片是她的全部希望。

  药是妈妈给的。田静对这种药并不了解,也不清楚妈妈知道多少,只记得妈妈说:「有人吃了成绩就变好了,你试试。」

  吃了药,摊开书,田静的心思还是扎不到课本里。尤其是最难学的物理,做题时还是没思路。

  最初,她每天早晨上学前吃一片,觉得变化不大。两三个月后,服药量变成了每天两片、三片,早上出门前、晚上回家后各吃一次。

  田静感觉自己的课堂专注度提高了,听完物理课,做做练习,很容易就学会了。

  服药两个多月后的那次月考,田静考进了班级前十,还在班会上分享了进步经验:好好看书,多做题。但真正的秘诀,她没有说。

  35 岁的王波(化名)是 2017 年 5 月开始服用利他林的。

  当时,他刚从父亲那里接手了家里的装修公司。此前数年,家人从未对他有什么苛求,买车、旅行,手头从来不缺钱,等到自己经营公司时,才知道做生意并不容易。

  那段时间里,王波做什么都觉得力不从心。跟客户谈合同,聊一个多小时就不想说话了;好不容易谈下来的单子,加工地砖的时候又总是出错。

  他最怕刚把生意交给自己的父亲在饭桌上提起公司的事。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都心里犯怵,用各种事由、借口岔开话题。

  父亲似乎察觉了他的焦虑,渐渐不问公司的事了,可王波更紧张了:「但凡有一批活儿没干好,我就赶紧补货,不仅挣不着钱,还得搭钱。」

  一次饭局上,一个朋友提到了利他林,「说是中学生学习、考试的时候吃的」。

  既然学生们也吃,那应该没什么问题。他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下子从朋友手中买了 6 片。

  以往谈合同时,他几十分钟就会感到疲倦,而药物带来的注意力集中让他可以连续不停地说上三四个小时。

  他自认为把厂子打理得越来越好,在那些「买卖干得如日中天的老同学」面前,终于抬起了头。

  「服用利他林的人,基本都承受着很大的生活压力,许多还有严重的家庭矛盾,所以才把学习、工作的高效当做出口。」徐杰说,他接触的众多利他林成瘾患者中,二十岁左右的居多,性格大多内向,男性占到 70%。

  他们当中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父母过分溺爱,给孩子很多零花钱,却缺乏情感上的关爱和引导;有的父母非常严厉,抱着强烈的望子成龙心态。

  「聪明药」上瘾

  「利他林确实能让人的专注度有所提升。」徐杰说,因为其中的哌醋甲酯可以加快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而这些物质决定了大脑能否自我约束,注意力、控制力、执行能力等都与此有关。

  在临床医学中,正是利用这种原理,医生会用利他林治疗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嗜睡症(即发作性睡病)。

  1996 年,原卫生部颁布了《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依据不同的药物依赖性和人体危害程度将精神药品划分为第一类、第二类,对第一类的管制更加严格。哌醋甲酯被列为第一类精神药品。

  「之所以被列为第一类精神药品,是因为利他林具有成瘾性。」北京华佑医院主任医师张锐敏从事成瘾临床及干预研究多年。

  他表示,作为精神兴奋剂,利他林的作用原理与冰毒的主要成分苯丙胺相似,但药效比冰毒弱,长时间、大剂量服用会产生成瘾性。

  「人体自身会分泌多巴胺等主导兴奋的神经递质。如果分泌长时间依赖兴奋剂,自身的分泌能力就会下降。一旦停药,就会产生不适。」

  服药一个多月后,田静开始掉发、失眠,几乎每一个夜晚都在辗转反侧中度过。

  高三上学期快结束时,妈妈发现了这些异常,让田静停了药。可停药后,她开始头疼、恶心,浑身上下说不出的难受,课又听不进去了,看书、做题也不行。

  田静没去医院检查,想要说服妈妈让自己重新吃药,但被拒绝了。

  为了吃药,说话轻声细语、从不跟父母吵架的田静,开始和妈妈大声争吵:「当初是你给的我这个药,现在为什么不让我吃!」

  18 岁的刘欣欣(化名)也是在高三时开始服用利他林的,是同班好友介绍的。服药不到两个月,那名同学就突然因病休学,再也联系不上了。

  没了利他林,刘欣欣开始心慌、烦躁、食欲不振,「总感觉自己就要猝死了」。

  她在家和父母吵架,在学校疏远同学,认为向老师提问很蠢,自习课时不想看书做题,一个人绕着操场一圈又一圈地转。

  断药的人会产生不适,手里有药的人则可能不断加大服药量,产生更严重的问题。

  徐杰的一名患者在美国准备 SAT 考试时,由于过量服用利他林导致严重抑郁、自我封闭。

  「孩子的妈妈飞到美国时,发现女儿的房间很脏很乱,食品、生活垃圾堆得满屋子都是。孩子一张嘴,说话已经前言不搭后语了,有点精神错乱的感觉。」

  徐杰说,他知道的病例里,服药最多的患者一天吃 10 片利他林。

  「这已经远远超出正常人的使用剂量了。」北京宣武医院药科医生沈江华告诉新京报记者。

  一般来说,有服药需求的儿童每天一片,随着症状变化、年龄和体重增长服药量可能增加,但上限不过三四片——在医嘱范围内服药,是不会成瘾的,但自己服药、不断加大剂量,就有成瘾的可能。

  从「聪明药」到摇头丸

  更可怕的是,利他林服用者很可能接触到成瘾性更高、对人体危害更大的药品,如苯丙胺类药物、麻古等。

  田静妈妈禁止田静服药后,田静忍不住,自己到网上找药、买药。她输入关键词利他林,在某个百度贴吧一连串的帖子中看到一个 QQ 号,加了好友。

  药房里平均 20 元左右一片的「利他林」,卖家开价每片 100 元。

  第一次,田静只买了 3 片,没敢留家里的地址,让卖家寄到了放学路上常去的文具店。

  和以往的白色药片不同,袋子里的药是粉红色的。

  回家吞下后,田静有了头疼、恶心等第一次服药时没有过的症状。询问卖家时,对方说这些都是「不同生产厂家」引起的差异。

  3 天后,她吃完了粉色药片,再次找到这位卖家,转账、购药。

  渐渐地,她彻底离不开这种粉红色的小药片了,服药量从每天一片变成了两片、三片,高考前一个月左右稳定在每天四片,高考当天一下吃了五片。

  几年攒下的近万元积蓄全被她砸了进去,还是不够。

  她开始向父母要钱买药,编造了学校交费、外出游玩等各种理由,有时要五百,有时要一千。但没过几天,钱又没了。

  高三下学期,田静的失眠和脱发越来越严重。

  她总觉得同学在背后议论她,瞧不起她,渐渐疏远了所有人。她总感觉有人跟踪自己,要害她、要杀她,每天放学要妈妈来接才敢走。

  高考结束后,已默认女儿服药的田静妈妈将孩子带到医院。

  医生检测后发现,田静行李箱中的粉红色药片有七成左右苯丙胺类物质。也就是说,那根本不是「聪明药」,而是亚甲双氧甲基安非他命,俗称摇头丸。

  服药没多久,王波的利他林也断供了,供药的朋友搬到了外地,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卖家的 QQ 号。他拿到几片白色药片,吃了觉得「脑袋涨涨乎乎的,晕乎乎的」,后来才知道那是麻古。

  「在我们这里住院治疗的,70% 左右都是滥用苯丙胺类毒品的。在这 70% 里面,通过利他林、专注达等聪明药接触到苯丙胺类的,大概占一半。」

  徐杰接触的患者中,和田静、王波有相同遭遇的不在少数。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孩子才14岁,在网上购买利他林时买到了摇头丸。

  严格监管

  在世界范围内,哌醋甲酯受到不同程度的管控,控制苯丙胺等精神药物的联合国公约《精神药物公约》中,利他林在四级分类中被列为第二类药物,与安非他命、四氢大麻酚(大麻中的主要精神活性物质)并列。

  在中国,依据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 2005 年颁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生产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类精神药品及原料药生产需要向所在地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是否批准。

  医院药剂科根据临床需要申请,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向本省内的企业购买。

  正常情况下,只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者、嗜睡症患者才能从医生那里获得这种处方药,且医生开药前须对患者进行严格检查。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梦阳说,医生会给前来就诊的孩子一份量表,测试他的多动、注意力水平、学习状态等等,如果症状轻微、发病时间短,就不会开药。

  「国内生产的利他林,适应人群一栏写的是 6~12 岁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

  王梦阳说,也就是说,如果是注意力缺陷的患者,超过 12 岁就无法开出利他林,「国内现在没有针对成年注意力缺陷患者的治疗方式,药物说明书也没有标出相应的适应症。」

  利他林的另一项适应症是发作性睡病,也就是嗜睡症。

  「但也不会轻易开。如果症状不严重,通常会建议病人喝浓咖啡、茶之类的解决问题。」王梦阳说。

  即便开出药来,量也不会太多。

  「按照 2007 年开始实施的原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哌醋甲酯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时,每张处方不得超过 15 日常用量,后来上限改为一个月。」北京宣武医院药师沈江华说。

  每个患者的取药量基本固定,如果上一次的药还没用完,医院不会发出下一次的药;如果药量突增,药师也会跟医生确认处方。按照规定,家长以每月一次的频率到医院取药,每次一到两盒,每盒 20 片。

  「此外,医院每次开药都会留下记录,患者拿走的是哪一批次的药品是可追溯的。」沈江华说。

  在三博脑科医院,医生开出含有利他林的处方后,还要报给医院的药房主任、院长,之后才由医院向药厂买药。从开出药方到通知患者取药,一般需要 3 天左右。依据《处方管理办法》,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需要保留三年。

  医患手中流出国产药

  严格监管之下,并非全无漏洞。

  一名医生告诉新京报记者,早在 2000 年左右,就有想要参加司法考试的朋友说,备考过程中太过疲倦,想要服用利他林来提神,但他表示不能服用。

  徐杰也说,理论上讲,医生写病历、开处方的过程可以造假。「尽管卫生行政部门会对处方进行监督检查,但通常只是以处方比对病历,但病症是否有问题,很少能发现。」

  2019 年 2 月中旬,新京报记者在闲鱼网搜索「专注哒」「专注达」等字样后发现,四五条药物广告隐藏在图书、汽车之中。

  其中,有卖家在 2018 年 6 月、7 月连续 5 次卖出 5 盒专注达,并表示自己出售的药品为国产,是从正规医院开出的。

  另一卖家称,自己手中有一盒国产的专注达,能拿到药是因为自己的孩子是多动症患者。

  t01df840de0d01912de.jpg?size=684x418

  闲鱼上出手闲置的专注达

  或许由于处方药的原因,闲鱼上的专注达价格普遍高于医院药房。

  新京报记者查询药品比价网发现,一盒 15 片的专注达零售价 300 元左右。但上述 5 次销售专注达的闲鱼卖家的销售记录显示,15 片一盒的价格从 380 元到 700 元不等。

  沈江华认为,利他林的流出,或许因为国家对精神药品的管控不如麻醉药品严格。

  比如杜冷丁、芬太尼贴剂等麻醉药品,患者使用后,医院必须回收针剂,之后才能开具下一次的用药,但利他林没有相关要求。

  此外,一些多动症患儿症状稳定后,家长可以直接前往医院代领药物,医生不需要每次都对患儿面诊。

  「可能会有家长在孩子病情减轻后依然开药,然后转卖。不过因为医生仍然会定期面诊,所以通过这种渠道流出的药规模不大。」沈江华说。

  沈江华的说法在网上得到了印证。在闲鱼网,自称出售国产专注达的卖家数量不多,其中两位卖家还表示需要等下个月医生开药后才能发货。

  外国走私药

  网络上,更多卖家售卖的是「瑞士版」或「巴基斯坦版」的利他林。

  与国产的专注达不同,沈江华说,从国外流进国内的利他林成瘾性更高。

  「国内的专注达是缓释片,上午服用后会在一天中缓慢释放药性,药物起效后也比较缓和。国外的利他林不是缓释片,半衰期短,容易一天内反复多次用药,更易成瘾。」

  新京报记者搜索发现,在百度贴吧、微博等社交网站,利他林广告并不少见,平台也未对关键词进行处理,有人发微博「求利他林」,便有卖家应声而至。

  还有卖家在知乎网写下利他林的服用经历,称这是「最广泛最主流也最好用的益智类药物」。

  在闲鱼网,直接搜索利他林无法得到结果,但药物隐藏在一些看似无关的商品之后。

  比如「利他利手表」、「利他好,利润很低,专注学习的桌子」、「利他保温杯,专注瑞士,自用保真」。

  这些链接里往往留有卖家的微信号、QQ 号等,有意向的买家可以加号私聊。

  至于这些药品的来源,张锐敏推测或许来自国外的医院。

  「在瑞士等国家,利他林虽然属于处方药,但成年人注意力缺陷可以确诊,」他说,这意味着患者可以在进行量表测试时造假,从而获取药物。

  2019 年 2 月 13 日,一名闲鱼卖家在微信中告诉记者,她的朋友一次便能从瑞士的医生那里拿到数十板利他林,然后定期「人肉」带回国内。

  她说国内不少瑞士利他林卖家都是从她手里拿货,然后加价转卖,20 片一板的利他林会被加价 400 元到 700 元。

  这名卖家还表示,药品入境时,偶尔会被海关查扣。遇到这种情况,价格会涨得更高,「能贵上一倍」。

  2 月 19 日,新京报记者就此问题咨询了上海某报关公司。

  该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国外生产的利他林不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进口药物目录》中,因此无法通过提供报关单及其他文件的方式进行商业报关。

  但价值在 1000 元以下、携带处方、可证明属于自用范围内的药物不会被海关没收。

  对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与反恐怖学院副教授包涵表示,尽管利他林和苯丙胺都属于第一类精神药品,但后者被划归为毒品,一旦入境则涉嫌走私毒品罪。前者属于药品,涉嫌的是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而且不同的走私数量,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涉及的金额较小时往往属于违法但不犯罪的情况,可能面临货物被罚没、罚款、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

  包涵认为这体现着司法机关「情」的一面,就像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的情节,「当患者拥有巨大需求时,没把这个口子完全堵死。」

  与田静、王波买到假药的情况相似,如果不去医院等专业机构化验,谁也不知道这些从外国走私而来的「聪明药」是真是假。

  2 月 13 日,闲鱼上一位声称出售瑞士利他林的卖家说,无论瑞士还是巴基斯坦生产的利他林,都无法像国内的处方药一样有条码可供查询。「你要是吃过,就知道我这个是真货。」

  相关报道

  小时候,你是否被一个叫「生命一号」的广告洗脑?

  “表哥表姐,当年高考,大家送你什么?”

  生命一号!

  “今年高考,大家送我什么?”

  还是生命一号!

  最为洗脑的,当然是它宣称的疗效:“补充大脑营养,促进骨骼生长,提高记忆力!”

  可是,那些口口声声说能帮助孩子提高记忆力的神药「聪明药」,真的存在吗?

  在北京高新戒毒医院,滥用苯丙胺类毒品(摇头丸主要成分)的成瘾者,占据了70%左右。

  这其中,有超过一半的患者是因「聪明药」滥用成瘾后,接触了药效更猛更强的「摇头丸」等毒品。

  t01690d7af15cb98917.jpg?size=1000x750图片来源:《新京报》

  令人无法接受的是:成瘾者主要是为了提升高考成绩的青少年,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

  这是她姐在《新京报》最新的调查报导中,所看到的最为触目惊心的案件。

  t013a2d49843ace7a0b.jpg?size=640x394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可怕的是,服用「聪明药」成瘾的孩子,不在少数。

  备战高考的高三女孩田静(化名),深受其害,无法自拔。

  由于学习成绩不温不火,望女成凤的妈妈一时心急,不知从哪搞到了一片片白色的「聪明药」。

  t01fa24efc32fa87d75.jpg?size=1000x403图片来源于网络

  急于提升物理成绩的田静,从一开始的每天一片,到两三个月后的每天两片、三片,不断加剧了自己的用药量。

  t01352d3208dc1c584a.jpg?size=1000x676图片来源:《新京报》

  表面上,田静上课时没那么容易走神了,注意力也提升了。

  可随着第一次服药就出现的的副作用也愈发明显:

  失眠、脱发、狂躁不安、抑郁难忍。

  那时候的田静并不知道,她服用的「聪明药」,其实叫「利他林」。

  t01875622d52b46169d.jpg?size=690x920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一种治疗儿童嗜睡症的药物。由于其成瘾性十分强大,被原卫生部划分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受到严格的监管。

  除了医生开的处方,其他途径,比如普通药店、淘宝是买不到的。

  t013e3f9226f739fd6e.jpg?size=966x428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就是说,当时田静从妈妈手中接过的「聪明药」,是通过不合法手段获得的。

  当妈妈察觉到田静的异常后,才决定停药。可为时已晚......

  t01f3449a2fbfa85d53.jpg?size=998x364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吃药,田静只能不断寻找药贩子,甚至不惜花近万元,用高出几十倍的价格,去购买「聪明药」。

  几年攒下的近万元积蓄全被她砸了进去,还是不够。她开始向父母要钱买药,编造了学校缴费、外出游玩等各种理由,有时要五百,有时要一千。

  但没过几天,钱又没了。

  虽然从药贩子手中拿到的药丸不是白色的,可这种来历不明的「红色药丸」,成了田静的续命剂,也毁了她一辈子。

  t01d83e8b54abb7d718.jpg?size=1000x555图片来源于网络

  只要服药,田静就会“失眠、心悸、脱发,甚至产生幻觉”。

  然而停药,田静就会24小时不间断地“头疼、恶心、浑身上下说不出的难受”,让她无数次萌生自杀的念头。

  和田静一样出现成瘾症状的大有人在

  t01eaf842e97608d378.jpg?size=676x520图片来源于网络

  彼时的田静已经被送往戒毒医院长期治疗,那些从药贩子高价买来的红色「聪明药」,其实就是「摇头丸」。

  而高考,也成了她一生悔恨,却无法企及的目标。

  在中国,有千万个“田静”般的「聪明药」成瘾者存在。

  《新京报》的采访案例中,有太多孩子因「聪明药」误入歧途。轻则上瘾成性,重则抑郁轻生。

  18岁的刘欣欣,在同学的介绍下,高三开始服用利他林。不到两个月,她因病修学。“(如果)没了利他林,我总感觉自己就要猝死了,只能一个人绕着操场一圈又一圈地转。”

  备战美国高考(SAT)的徐杰,因过量服用利他林而导致重度抑郁。他的妈妈心疼地说,“孩子一张嘴,说话已经前言不搭后语了,有点精神错乱的感觉。”

  而徐杰的朋友,服药最多的一天能吃10片利他林。(在医学上,即便是有服药需求的病患,通常一天只吃一片。)

  t01b7090420d685ee89.jpg?size=1000x750图片来源:《新京报》

  看了这些血淋淋的案例,她姐才意识到:

  在中国的学生群体范围中,这种用于治疗多动症、抑郁症、嗜睡症的「处方药」,正打着能帮人提升成绩的「聪明药」旗号,广泛流传,覆水难收。

  “我们同学都在吃,上晚自习都有精神了。”

  “妈妈你给我弄点聪明药,这次物理成绩下降了。”

  “别人都要,为什么我没有?不给我买聪明药,就别怪我成绩不好。”

  「聪明药」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那些十四五岁的学生为了提高成绩跃跃欲试。

  「以身试药」的同学,则已经乐此不疲地沉沦其中。

  甚至,很多备战高考、考研的学生开始记录服药期的状态,交流心得。

  服药第一天

  出现强烈的「猝死的感觉」

  t01a469ae7326ce3096.jpg?size=1000x351专注度虽然提高

  但出现狂躁症状

  身体完全脱离大脑控制

  t0119291331a7598fd7.jpg?size=1000x501

  对创造力和智力没有任何帮助

  只能强化机械运动

  由于聪明药导致的体力透支

  第二天即便服药,药效骤减

  使用者放空一整天

  并出现厌食、四肢乏力、心理状态空虚等问题

  t01f21ff2a4d3a3eb16.jpg?size=1000x334

  有的中学生服药后开挂似地学习了一天,换来的代价是「连续三天锥心般地头痛」。

  t018551ebd13e3bdbb3.jpg?size=936x338

  t019603b1c4120369d5.jpg?size=732x804

  t0118cc1ffd531ab774.jpg?size=782x342

  t016d3dc701903eabcb.jpg?size=754x328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类同学不在少数,有的孩子为了缓解头痛继续服药,不惜吃止疼片。

  t01577a691337964871.jpg?size=580x435图片来源于网络

  殊不知,这种恶性循环,已经对身体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

  甚至有的孩子,明明已经出现不适症状,一边在网络咨询医生,一边自欺欺人。明知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只要吃不死,就继续吃呗!”

  t01d65ab64835625df5.jpg?size=1000x529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最极端的服药者,竟然在网络上「公开直播吃聪明药」。

  t0153c45a3822ea25ee.jpg?size=1000x643

  在某弹幕网站上,一名年纪轻轻的up主直播了自己吃「聪明药」后的状态。

  一开始,他按照说明书建议的药量服用,只吃了一两片,然而并没有什么效果。

  t01fa2cae8286948340.gif?size=400x237

  t011abc8cdd36c53fc1.jpg?size=1000x657

  令人想不到的是——

  几分钟后,他不顾任何后果,愣是把一整瓶药(估计100片左右)一口气全吃下去了。

  t01c9c6c248de590226.jpg?size=1000x669

  t0113fa31943b827297.gif?size=400x237

  几秒之后,服药过量后的他,行为明显开始异常。

  t016c54edafab35069a.gif?size=500x297

  一会儿在镜头前手舞足蹈,说话前言不搭后语。

  t01608f16fc92006834.gif?size=400x237

  一会儿表情扭曲在一起,面目狰狞。

  t01a2ae70dd05ee312b.gif?size=400x237

  又或者头昏脑涨,脑充血感觉非常强烈。

  t014b1da32aca9e094b.gif?size=400x237

  t0187cc28800526d65c.gif?size=400x237

  她姐真的很想给他叫个120,救救孩子!

  服药前的他,是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可服药后的他,瞬间变了一个人。面色铁青,神情时而呆滞,时而亢奋。

  令人无法接受的,是该直播累计26万的播放量。

  不敢想象,那些在弹幕里那些为这种行为拍手叫好的孩子们,有多少会模仿这种行为,拿自己的身体当儿戏。为了提升成绩,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在某些学生心中,「聪明药」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可是,它的流行完全建立在人性的贪婪之上。

  首先,「聪明药」的出现,只是不法分子为了暴利捏造的营销噱头。

  吃了药,轻则血压血糖升高,重则心梗猝死,毫无征兆。这些动辄要人命的副作用,远高于带给你的那一丁半点的注意力。

  t0129f5025e05317f9a.jpg?size=990x940图片来源于网络

  甚至,它还会引发双向精神障碍,甚至诱发青少年攻击行为、癫痫等症状。

  t0166d8df45881ac510.jpg?size=978x592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明可以用更健康的调理方式,却非要让自己丧命,只为提升一点点注意力,这该多么得不偿失,追悔莫及?

  其次,聪明药之所以这么流行,也是高压竞争状态下引发的一种群体行为——

  同辈压力。

  一个同学吃了所谓的「聪明药」,他的同桌知道了也不甘落后。一个小组的学生都吃了「聪明药」,整个班级的同学也跟着随大流。

  t0121f025bbc8ac2af1.jpg?size=1000x644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没有人愿意在学习成绩上落后他人,不管它是否有效,不管它的副作用如何。

  “别人吃了没事,那我也可以吃”。

  t0160feb09c506a153c.jpg?size=1000x661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重要的,是这种「聪明药」此前在欧美的高校圈子流行,如今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严重警告它所带来的风险性。

  在美国,有超过3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过去12个月至少服用过一次认知增强药物。同比增长20%。

  他们使用最多的药物是「阿得拉」,其被称为「聪明药鼻祖」。最早被用于多动症治疗。但其成分含有安非他命,具有成瘾作用。成瘾后,突然停用的代价是「精神呆滞 、昏睡、易怒、烦躁不安、忧虑,有自杀的倾向。」

  服用阿德拉前后的大脑活跃状态对比

  t018c981c26b97b9541.jpg?size=638x407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错,吃了「聪明药」的学子们,确实不困了,精力旺盛甚至亢奋了,可然后呢?

  从你服药的那一刻起,一片「聪明药」不给力,那就三片、五片,甚至十片、一百片。

  t01378e3bcb997f97da.jpg?size=600x429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知不觉中,你成了「聪明药」的奴隶。

  最后,因为产生耐药性,你只能不惜代价寻求药效更猛的「隐形毒品」。

  药物成瘾后,你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在崩塌。

  头疼胃疼就吃止疼片,亢奋失眠就吃安眠药。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让你的身体和精神遭受「降维打击」。

  t01717ed30676dcb0d5.jpg?size=640x743图片来源于网络

  谁又能想到,一开始孩子们只是想吃一片药,不让自己犯困,上课注意听讲。

  可是到最后,在药物无形的吞噬下,孩子们纷纷义无反顾地用自己的生命和未来做赌注。

  而等待他们的,只有无尽的深渊。

  这场无人察觉,却已然风靡在00后群体的「聪明药」,正在无孔不入地蚕食着我们的下一代。

  到底谁是始作俑者?谁又能独善其身呢?

  t0102760ad4d32340ed.jpg?size=749x969截图来源:《新京报》

  当田静从妈妈手上接过那粒白色药片时,妈妈就成为了女儿日后毒品成瘾的推手。

  尽管她的初衷是望女成凤,又或者她也只是在朋友的推荐下才决定试一试的。

  可是,有多少孩子的人生,毁于一念之间的“试一试”?

  最可恨的是,在药物监管已经如此严格的情况下,依旧有人见缝插针般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无数潜在受害者仿佛海平面下尚未浮现的巨大冰山,成为他们谋财害命的商机。

  t0103491d8f73fb18f9.jpg?size=762x848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

  黑市上的药贩子。

  从这些黑商手中流出的「聪明药」,来源只有两种。

  一、从国外购买,通过非法手段运到国内,然后源源不断供应到中小学生的书桌上。

  t0102f67ab5f57e65be.jpg?size=720x735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直接卖假药。

  如果搞不到「利他林」、「莫达非尼」、「专注达」,那就拿摇头丸、冰毒替代。价格也可以高出几十上百倍,孩子们依旧像疯了一样哄抢,何乐而不为?

  昧着良心的药贩子们,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

  网络平台禁止售卖,那就「挂羊头卖狗肉」。

  在某二手平台上,直接搜索药名是搜不到的,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接头暗号」。

  t0160cc8ec5628641c9.jpg?size=750x947图片来源:《新京报》

  t016a3e555381f1b819.jpg?size=750x864图片来源:《新京报》

  他们就像牛虻一样,静悄悄地吸附在祖国的下一代身上。一有机会,就无差别攻击孩子们。

  先是一粒药诱惑,上钩了就高价兜售,紧接着,就是贩卖「隐形毒品」了。

  为了了解药贩子的销售骗局,她姐深入黑市,佯装成备战高考的学生,向药贩子咨询用药事宜。

  首先,药贩子告诉我:“各种强度的药都有,或内外均有现货。”

  “不会有副作用,也不会成瘾,很多高中生都从我这拿货!”

  t0177539bd7b975d8f1.jpg?size=789x812

  t0159433c7674bdd8df.jpg?size=540x1000

  同时还“好心”提醒我,“别让老师发现,偷偷地吃。”

  t01387a1dc4c953e0eb.jpg?size=777x1000

  为了尽快让我上钩,甚至拿出“单买有点贵,团购有优惠”的戏码。

  t01180bc2c8063d46a4.jpg?size=818x990

  眼花缭乱的说辞下,你早已看不到一个人的良心。他不会管你是不是尚且年幼的孩子,也不顾你一生只有一次的高考机会,更不会问你有何疾病史,提醒你服药的注意事项。

  t01e897161941743d8d.jpg?size=782x406

  他当然知道,从他手中买药的孩子们,等待他们的可能只有无尽的深渊。

  可他的眼中,只有唯利是图,只有见钱眼开。

  就这样,一个利欲熏心的黑心药贩子团体,仿佛无形的天罗地网般,密布在亿万学生之上。更可气的是,一些药贩子竟然可以自诩为《我不是药神》,打着治病救人的旗号招摇撞骗。

  t01a87e1c23de2233d8.jpg?size=1000x735

  真正的药神,是为白血病患者消除病痛,帮助亿万家庭摆脱痛苦。而这群人却将屠刀伸向身体健康、尚且天真纯洁的孩子们。

  这TM不是「药神」,是『瘟神』。

  如今,成千上万个孩子正在一种急功近利的观念的影响下,挤破头似地吞咽着那一粒粒「聪明药」。

  他们还年轻,尚不知道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记了价格。

  就在昨晚,#美国中学生滥用聪明药#消息登上微博热搜。全网惊讶的同时,依旧有一群疑似药贩子营造的『聪明药狂欢』。

  t013b538ebf660c102d.jpg?size=690x483图片来源:《新京报》

  没有人在意后果,更多人疏忽了这条消息最后的警告:

  “先是对你有帮助,再去害你。不要用这种投机取巧的办法了,否则:

  你从这药物中获取了多少好处,将来现实一定会从你身上掠夺多少的报酬。”

  t01e097ea3ed0437704.jpg?size=1000x942

  这些在欧美流行一时,如今嗤之以鼻的「聪明药」。此刻正如「隐形毒品」般,吸食着我们下一代的血。其衍生出的代价,我想任何一个家庭都无法承受。

  欧美学生的药物滥用就是前车之鉴,而我们千万不要做「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悲剧。

  我想你一定和我一样:对孩子,对年轻一代,对这个国家的未来,抱有绝对的期待和担忧。他们承载着我们尚未完成的理想,他们本应拥有一片灿烂的未来。

  就像那句话——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

  t0103323192a8bdb939.gif?size=396x219

  此时此刻,由「聪明药」席卷而来的最新一代「潜在毒品」正在荼毒这我们的孩子,摧毁着他们的未来。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趁这些「聪明药」残害更多孩子之前,奔走相告,及时止损。

  我们有义务让更多父母知道:无论是望子成龙还是望女成凤,急功近利驱使下的病急乱投医,只会让无辜的孩子承受这一切代价。

  我们有必要保护那些被毁掉、以及尚且安全的下一代!

  毕竟,作为守护孩子们的最后一道防线。你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参考文献:

  1.《新京报:让女儿服“聪明药”却致瘾,小心聪明反被聪明误》

  2.《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药品品种名录2007版》

  3.《国际药物政策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ug Policy 6月刊:一份关于全球药物使用的年度匿名在线问卷调查》

  4.Netflix纪录片《药瘾》

  5.利他林药物说明书

  6.莫达非尼药物说明书

标签: 第一次将毒品犯罪规定为国际犯罪的公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