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锅侠”赵括和被误读的“纸上谈兵”:再议长平之战(转载)

犀牛历史 88 0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一场著名战役:赵括纸上谈兵、秦军杀俘40万,等等,似乎把赵军惨败、赵将遗臭办成了历史铁案。难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的成果就是这样一个下场吗?要知道,整个冷兵器战争时代,战马的作用不亚于坦克,骑兵部队绝对是这个时代闪击的主角和中坚。长平之战,赵军败给秦军,就好似火枪大炮败给了大刀长矛,还败的如此惨烈,怎叫人不疑窦重生?

  疑重何来:为何秦军要坑杀40万赵军?为何赵括勇死而不能避其名臭?

  对于相信“天命观”的古人来讲,杀俘不祥深入人心。中外历史上大规模杀俘事件不多,最有名人数最多的就是两次,一次就是长平杀俘,坑杀赵军40万,另一次就是项羽坑杀秦军,数目上远远少于此次,只有20万。与项羽杀秦军只留下3员秦将其余全部坑杀不同的是,秦军释放了赵军中尚未成年士兵,难道是秦军仁慈吗?秦军三员大将投降项羽苟且偷生,赵将赵括与官兵同生共死,率军顽强地同敌人战斗了49个日夜,并身先士卒,率赵兵冲击秦军。秦军万弩齐发,赵括身中数十箭,犹呼向前,力战而死。三员秦将和赵括相比,谁更该遗臭万年。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成王败寇,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战斗中腰间挂满敌军头颅求功求爵,何来仁慈可言,秦王赢政扫六合生灵涂炭,攻占赵国都城屠城以泄当年做人质之愤何来仁慈可言。可此时却要释放赵军中尚未成年的士兵。两个双重对比不难看出秦对赵国和赵将赵括的忌惮甚至是恐惧。冒着杀俘不祥的风险坑杀40万赵军俘虏,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给秦军造成重大创伤招来如此残忍的报复,这个损失到底有多大,以至于报复如此惨烈。释放赵军200多名年龄最小的士兵也绝不是出于什么仁慈考虑,而是让他们回去后散布恐惧,涣散赵国人心。赵国此次长平之战已经是举全国之力,要不然这些未成年的士兵也不会上战场,赵国已经精锐尽失,还用得上这么多此一举,长平一战,如其说赵畏秦,更贴切的说,是秦畏赵。长平之战后的赵将李牧,依旧让秦军头痛不已,军事上无法击垮,不得不采用反间计,借赵王之手,杀死了这个心腹大患。对赵括的抹黑难道不是这样。真实的赵括根本不是碌碌无用之辈。赵括的父亲赵奢,战功赫赫。历史上有句俗语讲战场父子兵,打仗亲兄弟,赵奢的“军功章”里,绝对有赵括的一半。公元前280年,赵括随父亲赵奢攻打齐国的时候,曾经用释放俘虏、往城里抛粮食的办法,在一个月之内,拿下由最擅长守城的墨家弟子把守的麦丘城。公元前270年,赵括又向父亲献策,用暗中挑拨的办法,击溃从韩国借道的秦军。长平之战开始时,与赵军主将廉颇对垒的秦军统帅是王龁,赵括来了以后,秦王才换上白起,王龁改做白起的副手。“爱”之深则恨之切,作为统一六国的最后胜利者和胜利者的历史粉丝们,不遗余力丑化曾经恐惧的对手也就不难理解了。

  并非完败:赵国丢了上党弱了秦国,赢得了回旋和反击的战略空间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争夺上党郡,公元前265年,秦国开始大举侵韩,攻城略地,三年后,就已经断绝了韩国本土与上党地区的联络。韩国恐惧起来,打算献出上党郡向秦国求和,不料,上党郡的郡守冯亭却不甘心,把上党郡17县献给赵国。上党是韩国的战略重镇,也是赵国最重要的战略屏障,一旦上党失守,秦国将形成北、南、西三面夹击邯郸的态势。尤其是北面,长平之战后就赵于危亡的李牧部队,就是驻扎在北部。一旦南北呼应之势被切断,后果可想而知。此外,上党居高临下,如果失守,秦军可以居高临下,失去外援和屏障的邯郸如待宰羔羊,赵国被灭,就在眼前。长平一战,赵国看似被坑杀40万赵军,上党丢失,损失惨重,是场败仗,但事实决没有那么简单。

  秦赵两国,是当时战国七雄中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强国,但两国的实力对比,决不在一个重量级上。秦国是从春秋以来一直屹立的大国,坐拥富庶的八百里秦川,经过商鞅变法之后,从经济到政治再到军事,实力有了巨大的提升,经过不断的扩张,在长平之战之前,拥有了大量战略要地,特别是取得渭水、黄河、洛水的航运船,粮草可以轻易运到中原作战各区域。赵国虽是此时列强中的老二,但毕竟是春秋三家分晋——曾经的晋国的三分之一多一点,国土面积经济实力无法和曾经的晋甚至是现在的楚和齐相提并论,长平之战绝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较量,秦强赵弱并且实力悬殊是不争的事实。赵国采用以逸待劳,打消耗战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任用廉颇为将在邯郸地区集结40万名训练有素的将士、与秦军对峙3年,运用秦军劳师袭远,粮食运输成本高的劣势展开对垒。但是,毕竟秦赵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赵军要供应作战及其它各类人员近50万人长达数年供应决不是一个小问题,是得到齐国和楚国等国援助的承诺才做出的。但事实上,这两个国家也不愿意看到离自己更近的赵国完全击败秦军而强大,于是背信弃义,没有提供物资援助。赵国不得已撤换了坚壁不出的廉颇,赵括的主动出击也是迫不得已。

  主动出击的过程是惨烈的,结果是赵军主将赵括战死,赵军全军覆没,40万赵军被坑杀。40万赵军被坑杀,和赵括被“纸上谈兵如出一辙”,40万赵军绝不可能坐以待毙,俘虏40万很难想象等着秦军过来埋,40万人中的大部分事实上是战死的,秦军为此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人数绝对不少。迄今为止,在古战场长平地区还能挖掘出成千上万遗骸,这些遗骸,有赵军的,也有秦军的。赵国最终灭亡而秦统一六国,让赵丧失了历史话语权,秦军为遮其丑必然会夸大战果。赵军损失40万人看似败了,但邯郸可能被围,国家可能灭亡的危险却消除了。长平大战后,秦国不仅没能乘胜灭掉赵国,反而数次被其余五国痛击,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二十多年之后才恢复元气。战争毕竟不仅仅只是战场上武器的较量,而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综合实力的较量。赵国只是曾经三分之一的可以和秦国平起平坐,可以结为秦晋之好的晋国,秦国的商鞅变法取得了全面成功,赵国只是军事改革一支独秀。最关键的是,赵国出于“老二”效应的尴尬之中,其余五国,对赵国的忌惮更胜于秦国。试想,如果在长平之战中能给予赵军粮草支持,齐楚两国哪怕在秦赵对峙白热阶段有一国出兵击秦的话,被坑的必然是秦军而不是赵军。六国如果能利用长平之战的战果齐心协力,趁胜追击的话,秦国全面溃败并非不可能。这样的机会在长平之战以前有很多次,但在长平之战之后却是最后一次,六国丧失了最后一次自救的机会。而长平之战的结果,让赵国和其余东方五国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要不是赵王冤杀了李牧,秦王统一六国的时间还会延后。由此不难看出,长平之战,秦国此战没有达到战略目的并且元气大伤,秦国并非完胜,赵国没有完败。

  军事改革:军事实力狂飙突进并非无所不能,富国与强军相统一才能取得持久的全胜

  综上所述,秦赵长平之战并非是一场通常所认为的赵国惨败,,赵国在强大自己数倍而又遭受“盟国”背弃的情况下,能取得如此战绩,的确不易,他得益于赵武灵王时期成功的军事改革。没有这场军事改革,在地势上充当燕国军事肉盾的赵国在战国后期的命运不会比燕国和韩国强多少,绝不会成为比楚国更令秦国头痛的对手,可以说赵国的胡服骑射军事改革让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至少迟滞了半个世纪。然而,最终这场军事变革未能改变赵被秦灭的命运,长平之战赵军先进的骑兵和秦国传统步兵的较量中也没能取得压倒性胜利。抛开战术层面的地形论不讲,战略层面来看,秦兴赵亡命运的注定,向历史昭示,军事实力不是万能的,仅仅军事改革的成功很难取得持久的全胜。

  战争不单单是军事实力的比拼,它是政治的继续,是经济、文化、外交等综合实力的较量。仅仅军事改革的成功,依靠军事实力的壮大,可以胜得了一时,但无法赢得万世。不仅长平之战隐晦的证明了这一点,希特勒的德军装甲部队闪击欧洲最终败北,美国在二战后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中留下至今难以收拾的烂摊子都反复印证了这一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变法变革时期,变者强,不变者亡,全变者强,部分变者亡。变革的深度、广度、力度决定着一个诸侯国的生死存亡。战国时剩下的七个国家都是因变革而延续下来,但秦国的商鞅变法是全方位的,不仅涉及经济、政治、军事,而且涉及外交、文化等各领域,秦国的胜利,不仅仅只是军事的胜利。长平之战,秦国虽然劳师袭远,粮草运输成本远远高于赵国,但消耗战中赵国的粮草依旧耗不起,这与经济改革的成功手有丰厚的余粮不无关系。赵国自己粮草不够,却得不到齐国和楚国的援助,这和秦国外交文化改革的胜利密切相关。赵国只是军事改革一枝独秀,建立骑兵走在了当时新军事变革的潮头,而其它各方面,经济上没有起色,政治外交上和其它五国一样狭隘短视,不断错失良机,几乎将军事改革成果抵消干净,难以最终改变覆亡的命运, 40万精锐赵军和其将领赵括浴血奋战,战果不凡,最终却沦为坐以待毙的坑杀和纸上谈兵的笑柄,可悲可叹。

  历史是一面镜子,全面深刻看待这段历史评价这次战争,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展望未来。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步入深水区,到了攻坚克难,只剩硬骨头可啃的关键阶段。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伴随着这个进程,在取得快速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各领域的挑战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必须坚持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道路,把深化国防军队改革有机融入到整个改革大局中去,既为全面改革保驾护航、持续给力,又要搞好军民融合,充分借鉴吸取各行业、各领域改革的成果,在提高综合实力的基础上让军事实力更高更尖更强更持久。只有如此,当代的军人才能真正主宰将来的战场,历史,才能由我们自己新的胜利的辉煌的篇章。

  被误解的赵括和被误读的“纸上谈兵”

  提起“纸上谈兵”,自然而然会想到赵括和在他的指挥下失败了的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国精锐部队烟消云散,再也没有力量延缓秦国统一的脚步了。

  长平之战秦胜赵败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即使是赵国不更换主将,由廉颇接着打下去,秦国的粮草运输走水路,赵国走陆路,消耗比秦国打的多,廉颇如何维持不败,也是个难题。

  赵括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替罪羊,他最大的过错不在于纸上谈兵,而是接受了一项不可能打赢的战争任务。但最后赵括出身于将门世家,熟读兵书成了过错。就好像南北朝时的梁元帝萧怿,一味读死书,不思治国强兵,最后被北魏攻破了首都,灭亡前烧掉了所有的书,大呼读书误我。

  事实上,萧怿的灭国,读书何罪,相反,要不是他书读的好,留下的著述好,灭亡的割据政权君主多如过江之鲫,谁有他有名。

  同样道理,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赵括被了黑锅不说,让纸上谈兵背了几千年的黑锅,对战争的误导作用危害是巨大的。

  纸上谈兵实际上就是《孙子兵法》中的庙算,也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中”的帷幄之中,进入现代战争秒杀时代,纸上谈兵搬到电脑上,搬到模拟战争中,更像是“兵棋推演”,正因为如此,纸上谈兵中的帷幄与决胜两者实际上是缺一不可,不能偏废的。纸上谈兵对战争的作用就如同是地图路标,向导导游对路人和游客的作用,没有纸上谈兵在先,就只有无头苍蝇乱撞,脚踩西瓜皮滑倒哪里是哪里在后。然而,兵者国之大事,毕竟不同于旅游行路,错了可以从来。一旦战幕拉开,无论战争如何打,用什么样的武器,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等等,纸上谈兵一方做的好的,虽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决战决胜,因为战争进程受多方面影响,纸上谈兵做的好的一方,显然胜算要大很多。

  而作为庙算运筹帷幄的纸上谈兵,虽然不能百分百的影响战争结局,但他能够很大程度影响到战争在何时以及以何种方式开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先机,影响战争的进程,希特勒的闪电战就是一个纸上谈兵影响战争最鲜明的例子。提起闪电战,不能不提到两个人,英国的富勒和德国的古德里安。坦克是英国人发明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初露端倪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坦克在下一场战争中如何运用,英国天才的军事家富勒有自己的设想,他用纸上谈兵的方式描绘了一副下一场战争中坦克使用的蓝图,为了强调他的设想的重要性,他甚至极端的抛出了坦克制胜论。

  然而结果如何,富勒的纸上谈兵被英国人看做是不切实际的天方夜谭,被视为是哗众取宠而被嗤之以鼻,然而,德国参谋总部运输总监一个上尉对这个纸上谈兵的结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后来成为了德国装甲部队的创始人,这个人就是古德里安。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希特勒将富勒纸上谈兵的结论付诸实施,短时间内闪击了整个欧洲,打垮了半个苏联,法国在短时间里亡了国,英国要不是隔着海峡,装甲部队过不去,必将为瞧不起富勒的纸上谈兵付出更大的代价。

  一流的军队设计战争,二流的军队跟随战争,而跟随战争却不去设计战争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同样是二战中,虽然日本拥有多艘航母,但依旧放弃不了以往战争中大舰巨炮的旧思路,将本来不足的资源用来建已经过时且耗费巨大的大和号和武藏号战列舰,最终成了美军航母舰载机的靶子,在太平洋战争中败得一塌糊涂。任何的下一场战争,绝不是上一场战争的简单重复,而要打赢下一场战争,必须学会设计好下一场战争,而设计战争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纸上谈兵的过程。

  虽然战争绝不重复,但有规律可循。拿破仑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就是战争艺术的一切秘密都隐藏在过去的战争史里。赵括熟读兵书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过去战争史,学习战争规律的过程,赵括纸上谈兵,本身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对兵书没读好,对战争的规律没摸透,对敌我态势没摸清,不懂变通,不是他去设计的努力不对,而是他对战争的设计方法不对。

  过去的战争需要纸上谈兵,总结汲取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战争的规律和本质,更好的预判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为打赢未来战争抢占先机、未来的战争更需要纸上谈兵,任何时候都不能贸然去打无准备之仗,都不能因为暂时的歌舞升平而忘记准备打仗,要在不断的深入的科学的纸上谈兵中去想打仗,思打仗,谋打仗,方能有备无患,以战止战甚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本文关于长平之战的内容首发于军事文摘,原标题为《长平之战新说》发表时有删改。对纸上谈兵的内容评价为此次添加。

  喜欢我的文章,敬请关注我的公众号“工斗禾”

背锅侠”赵括和被误读的“纸上谈兵”:再议长平之战(转载)

标签: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