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弟子规》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入门书

犀牛历史 112 0

  《弟子规》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入门书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籍宝典浩如烟海,哪里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源头?古往今来,很多专家学者都列过学习传统文化入门书清单。比较近一点的,有1923年胡适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开的《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共36本。包括我们熟悉的老子、西游记、全唐诗、宋词等等;同一年梁启超也给清华学生开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计28本。包括老子、庄子、易经、诗经、三国志等。二者稍有差别,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于今天的快节奏生活,忙忙碌碌的人群,这两个数目还是太多,能读下来的只怕多是专业人士了。

  后来看到北大楼宇烈教授开的一个书单,比较清晰好记,他用“三、四、五”这三个数字来概括,就是三玄、四书、五经。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周易》。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周易》、《三礼》、《书经》、《诗经》,还有《春秋》(三传)。去掉中间重复计算的,剩下九本书。不过我觉得中国文化主要是儒释道,这里面没有佛家的东西,似乎有点缺憾。

  如果再简单一些,再偏重“入门一些”,应该是三本书,就是钱文忠在百家讲坛讲《弟子规》时,提到的《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道经》,他认为这三本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联合国授予的当今世界上四大著名法师之一净空法师,曾经为这三本书写过一个言简意赅的“推荐信”,他说:

  “儒之根弟子规 佛之根十善业 道之根感应篇 善学之万事成”。

  这三本书都不长。弟子规有1080字,《感应篇》,一千三百个字,十善业道经估计也不超过3千字。说它是根,言简意核可能也是一个方面。

  从内容看,《弟子规》是儒家教小孩子学习礼仪道德、进退应对的书,是儒学的基础。《十善业道经》则是佛学的基础。也是要人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把不能做的归纳为十类,即修行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说谎)、两舌(挑唆)、恶口(语言粗俗)、绮语(花言巧语);从思想上远离贪欲、瞋恚、愚痴。离此十种恶业,就是修行十种善业。而《太上感应篇》则是道家基础,也是要人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所谓“感应”指善恶报应,由天地神鬼根据世上人们的所作所为给以相应的奖惩。因此,开篇即以十六字“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纲,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

  我个人看,从实践的角度,弟子规更具有操作性,更像个传统文化的“操作规程”,同时它的文字三字一句,三句一组,浅易好记,所以不仅是古代,就是现在很多儿童读经班也把它作为首选教材。

  十善业和感应篇就“操作规程”功能讲,比起弟子规要粗的多。所以净空法师说“《十善业》是纲,《弟子规》是目,真正把《弟子规》学好了,十善业自然就得到,它是一不是二。”

  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儒家讲的是入世,弟子规教的种种目的是培养人的德行,为了将来建功立业,“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而十善业则是把现在的做善事和来世有好报集合起来,“今世修来世”,感应篇也是修今世,不过是修成仙得道,而不是建功立业。它把现实的行善作为一架可以登临天堂,得道成仙的梯子。

  后两者的目的,对于大部分不是佛教徒道教徒人来说,不太容易接受。

  好在三者的具体做法都是要人行善,这一点符合历代统治者利益,所以中国文化以儒释道为主也就不难理解了。

  综合起来,从知行合一的角度看,我认为学习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根在《弟子规》、《十善业道经》和《太上感应篇》。

  而三者之根又在《弟子规》。

  所以,《弟子规》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入门书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内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