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核和基本品格。
唐朝延续时间长达290年,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唐朝先后经历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女皇武则天的有效治理,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家的发展达到极盛,社会富庶安定。
大唐王朝时期,国家经济最为发达、文化最为灿烂、社会最为开放、对外交流最为频繁,大大影响了周边其他国家的文化。
一、唐朝文化政策与文化繁荣的关系唐朝时期是我国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文化政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时期。
唐朝统治者在其趋于完备的文化管理体系下,实行兼容并包、开放多元的文化政策,促进了文化繁荣、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1.重新树立儒学的地位唐朝初期,君臣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力图重新树立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从而挽救衰败的儒学、统一儒家学说,进而巩固新建的政权。
唐高祖李渊在位期间,积极鼓励在学校内建立周公、孔子庙宇,并且要寻求其后人,加官进爵。随后,唐太宗利用儒家的经典思想形成了一系列“以文治国”的政策,通过设立孔子庙、祭祀孔子来教化民众。
唐朝统治者除了尊崇儒学,重用儒术之士,还重视儒家经典的刊定。为了统一儒家学说,贞观十四年,孔颖达与颜师古等人根据太宗的诏令,撰写《五经正义》。这一举动,推动了儒学教育的发展以及科举取士的顺利进行。
到了唐朝中叶,儒学迅速传播到唐朝的周边地区和国家,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为儒学入藏打开了大门。
除此之外,渤海国官方及民间存在着大量的儒学经典著作,大批的交流使臣和学生通过在唐朝学习儒学的经典文化,扮演儒学思想传播者的角色。
2.制订多维度的教育政策唐朝把兴学看成是治国兴邦的基本所在,统治者比较重视招贤纳士,随着文化管理体制高度完备,官僚队伍不断扩大,教育政策也愈加完善。
唐朝实行科举取士,用律令来保证科举取士的推行,对考试科目的方式、内容等都有严格规定,对录取名额有严格限定。
科举取士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人才选拔制度,对后代乃至世界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唐朝社会经济繁荣,自然科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医学、数学、天文历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医学教育在唐朝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唐承隋制,在太医署中设立医学院,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的发展。国家的职能部门通过招收学生,进行职业训练,进而不断发展职业教育。
唐朝官学体制完备,私学也得到大力发展。韩愈在出任潮州刺史时,曾经自己出钱办学,是地方官吏办私学的典型代表。
同时,在许多士大夫阶层的家庭还开展了家学教育,这种最古老的教育方式在唐朝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崇。
唐朝建立以后,统治者较为重视与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国子监是留学生的管理机构和教育机构。贞观年间,唐太宗大阐文教,增盖学舍间,高丽、新罗、高昌、吐蕃等周边国家纷纷派遣子弟入唐学习,留学之风日盛。
3.兼容并收的宗教政策唐朝统治者实行了佛道并行、兼容并收的宗教政策,由此可见唐朝的宗教政策是宽容和开放的。
道教被统治阶级推崇是唐朝宗教政策的一个特点,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唐太宗时期。当然,唐太宗并不是完全不允许佛教存在,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与此同时,他修建佛寺,烧香拜佛、施舍财物等,既有政治目的上的利用,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唐太宗抑佛而不禁佛、唐玄宗的先道后佛、武则天的崇佛,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功利主义。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正是由于唐朝实行相对宽容而开放的文化政策,才使得唐朝没有出现一教独大,使得各家相互吸收和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开放的文化氛围。
二、唐朝民族融合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唐朝可谓是我国民族融合历史上的高潮时期,周边众多少数民族在此期间与唐朝交往密切,中华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在唐朝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一股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非凡之气贯穿自上而下的整个社会。
1.文学领域的融合创新唐朝文学体裁众多,诗歌创作达到高峰,成为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创作形式。
因为受到了民族融合的影响,所以唐诗在艺术和题材两方面都进一步提升。唐诗内容丰富,形式多变,有山水田园诗、边塞诗。
最重要的是,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相处得更为和睦,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彼此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进而为唐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唐朝极其重视进行对外经贸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朝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地发展与对外传播,也为唐朝诗歌的兴盛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养分。
再者,与唐朝交往的少数民族中,有不少都擅长音乐、舞蹈,艺术氛围十分浓厚。唐朝文学积极主动地吸收和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在边塞诗、乐舞诗中少数民族风俗、边塞风光都成为诗人描写的对象。
除此之外,唐朝的小说、戏剧、民间故事创作等文学体裁都在民族融合的影响下,有了很大的进步。
2.艺术领域的交流学习少数民族大多热爱各种形式的艺术,能歌善舞,娱乐生活丰富多彩。唐朝音乐和舞蹈的进步与完善离不开少数民族艺术氛围的熏陶与感染。唐太宗时期所形成的十部乐中,半数以上都源于少数民族。
在当时的音乐机构中,不仅教授龟兹、天竺、高丽等各民族乐舞,还教授外来的乐器、乐曲。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型乐曲《霓裳羽衣曲》,就是在与印度的交流中完成的。同时,入唐的留学生吉备真备于735年回国时,曾带回《乐书要录》十卷。
西域地区传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乐器也有很多,如琵琶、笛子、二胡等。除此之外,唐朝宫廷和民间还流行苏幕遮、胡旋舞、拓枝舞,很多都是吸收了少数民族舞蹈的精华而成。
唐人吸收、加工和改造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并广泛用于戏剧表演、宫廷宴会、民间节庆等很多场合,逐渐丰富了唐朝百姓的娱乐休闲生活,使原本大气开放的大唐社会充满生机,欢乐而祥和。
3.服饰领域的兼容并收“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盛唐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广泛交往带来了文化的融化,强大的军事能力,繁荣的经济发展,开明的政治风貌让丝绸之路的作用在唐朝时被发挥到极致,盛唐时期的长安聚集了大量外来人口。
唐朝服饰巧妙地融合了南北方不同的服饰特色,同时又对外来服饰文化进行了积极地吸收与借鉴,进而充分展现出了其兼具包容性与独创性的文化魅力。
在唐朝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唐朝服饰兼具文化特色与艺术价值,因而成为了极具代表性的“艺术”文化符号之一。
五花八门的唐服凭借其精美绝伦的设计风格与辉煌传奇的演变历程,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唐朝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服饰对于周边邻国服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例如,今天日本的和服与韩国的韩服等特色民族服饰,在设计风格与颜色搭配方面曾不同程度地借鉴过唐朝服饰。
4.宗教领域的相互交融唐朝统治者也很好地利用宗教的影响力与约束力,发展寺庙经济和宗教文化,甚至将其作为巩固政权的工具。
少数民族虔诚地信奉祖先,祭祀神灵,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独有的宗教礼仪、规范和民俗风情。
唐朝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接触到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用开放的心态包容、接受和吸收,最终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多元化宗教格局。
唐朝中国与西方宗教的交流非常紧密,为了给来自西域、中亚等地的外族人民提供宗教活动的场所,如洛阳城中设立的四处宗祠。
另外,宗教在传播过程中还与佛教交融,所以,来到长安的中亚各国人,有不少信奉佛教并皈依佛教者。
三、总结唐朝文化博大精深,是一座需要不断去发掘和探究的文化宝库,文化政策的制定,为唐朝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为唐朝文化增添了激情与活力,正所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唐朝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走向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不断地发光发热,已经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隋唐五代史学》
《唐代文化》
《文化政策学》
《中外文化交流史》
标签: 唐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