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界把唐朝历史分为4个阶段,即初唐618年—712年,盛唐712年—766年,中唐766年—836年,晚唐836年—907年。其中,盛唐与中唐的分界点就是“安史之乱”。从唐朝国祚来看,安史之乱前的150年是唐朝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到极盛的辉煌阶段;而经过安史之乱的巨大打击后,唐朝居然又延续统治了150年之久,这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
咱们都知道,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损伤是极大的,此后唐朝深陷藩镇割据和宦官干政的泥潭,再也没能拔出脚来,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经济生产几乎停滞,底层百姓深受战火之苦,生活痛苦不堪,可以说这是一个王朝的空前浩劫。
安史之乱结束后,差点被要了老命的唐王朝,也基本是被大放血:河西走廊和安西尽数沦陷,吐蕃的铁蹄一度杀到长安眼皮底下。中原大地也是藩镇四起,各处藩镇画地为牢,动不动就与唐王朝叫板,内部还有宦官朋党来回折腾。中晚唐一个半世纪里国都沦陷了六次,天子也外逃了九趟,每一次都是眼看要凉凉的模样。但即使这样,这内外交困的大唐,竟把这绝大多数的难关都挺了过去,硬是苦撑了150年。
那么问题来了,已经虚弱至此的唐朝,为何还能苦撑这么长的时间呢?
一、安史之乱后的政治改革:藩镇政治体制的重建与巩固众所周知,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就是唐朝政府形同虚设的藩镇管理体制,放纵地方节度使不断坐大,最终形成了尾大不掉、起兵谋反的局面。因此,在安史之乱后,喘过气的唐朝统治者,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削弱和夺取地方节度使的控制力。
779年,吐蕃、南诏入侵四川,以往这种事都是由中央政府指挥地方节度使出兵平乱,但唐德宗却派出中央神策军,在平乱的同时,渗入到藩镇军队中,从巧妙的解体了藩镇势力。此后,藩镇数量也在不断减少,中央控制的藩镇数也远远多于地方独立的藩镇数。唐宪宗时期(807年),据《资治通鉴.卷237》载完全臣服于中央政府下纳税的州郡有49个,而此时,完全独立的藩镇才仅仅只有5个(即淄青镇,范阳镇、魏博镇、成德镇、淮西镇),况且这着藩镇名义上还臣服于唐朝。
因此,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府行之有效的藩镇制度和管理思路,使得藩镇势力的不断削弱,中央政府管理范围的因此而不断扩大,是唐朝得以延续150年国祚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安史之乱后,江南地区为中央政府提供了强大的经济财力支撑。一场安史之乱,唐朝遭受的一大重创,就是被“断血”。作为丝绸之路主干道的河西走廊与安西要地,几乎全落入了趁火打劫的吐蕃之手。除了取道回纥的草原丝绸之路外,大唐对外的陆路交通几乎被断绝,经济损失无比惨痛,战略态势更严重被动。
但是,就是在这惨淡的态势下,千里之外的东南大地,另一条对外要道,却悄然为唐朝搭起了“新血管”:通海夷道。随着唐朝造船技术的进步和对外贸易的火热,东南的海上贸易,也进入了繁荣期。以同时代阿拉伯人的记载,当时性能优良的唐朝船由于体积太大,竟连波斯湾都开不进去,每次造访中东,都得提前换小船进港。
而在安史之乱大幕落下,河西走廊一片血雨腥风的年月里,劈波斩浪的大唐海船,却早为唐王朝开出了新路:以《新唐书》记载,这条“通海夷道”以广州为起点,主要分为一条线路,一条向南抵达印尼爪哇,一条向西抵达伊拉克巴格达,还有一条更是延伸出去,直达东非海岸。换句话说,当时从广州乘船出发,就可通航全世界。
困境里的大唐经济,就这么被“通海夷道”盘活。
三、一支精锐部队,为唐朝王延续寿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经过安史之乱的唐朝弱归弱,却还有一些精锐部队,由皇帝最信任的人统领。南方收上来的税赋养活了唐王朝的军队,军队反过来保护着南方的安全,两者相辅相成。有兵有钱还有地盘,尽管唐朝被地方藩镇挤压得已经毫无威信,但续命成功也并不奇怪。
另一方面,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虽然没有出现雄才大略的一代明主,但大部分也不是杀伤力强大的昏庸之君,也没有自以为聪明实际上愚蠢的皇帝,纵有缺点,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就像资质普通的继承人,不甘于亡国的命运,兢兢业业。加上又出了郭子仪、李德裕这样给力的大臣。君臣的共同努力,也在客观上延长了唐朝的存活时间。
所以,唐朝能在安史之乱后维持近150年,原因很多,一是唐朝依然掌握江南,有钱;二是唐朝还有一部分忠于朝廷的精锐部队,有兵;三是安史之乱后唐朝没有出特别昏庸的君主,就算昏庸,也出不了太多的昏招,因为有太监和藩镇压制着;四是唐朝积威已久,有民心。
如果您有想了解某些方面的历史知识,可以私信小编,小编会为您答疑解惑,更新文章!(更多资讯可关注:煮酒论古今中外史)
标签: 唐朝由盛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