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三国演义》中第一句为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起止时间为公元220-280年,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官渡之战时,曹操打败袁绍统一中原。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猇亭之战后,刘备失去荆州,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
猇亭之战之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我们了解三国的历史,必然离不开曹操、诸葛亮还有孙权,但其实还有司马懿。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博弈可谓是非常精彩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故事。
▲司马懿与诸葛亮战场对战绘画
司马懿作为曹魏集团的重要军事将领之一,可以称得上是足智多谋,才貌双全。在诸葛亮还未出山之时,他先后击败东吴,秦擒孟达表现出极强的军事能力,为曹魏巩固中原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便顺其自然地接替了大将军曹真的位置。那请思考一下,为什么司马懿一遇到诸葛亮就战败颇多呢?
▲司马懿剧照
原因之一,司马懿作为曹魏集团政权的重要支撑,他是曹魏集团的核心力量,在这样的顶柱面前多少是带有几分傲气存在的。所以在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决之时,司马懿并没有把诸葛亮放在心上,司马懿曾经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在战争策略的选择方面侧重于稳重保守,太过于瞻前顾后,再加之蜀国在三国之争中是最弱小的一个,而且诸葛亮并没有掌握刘备集团的核心政权,他仍然是一个辅助者,因此他认为诸葛亮对他并不造成任何威胁,从这一点上看司马懿对诸葛亮是轻敌了。
▲诸葛亮雕像
原因之二,司马懿每次与诸葛亮对决都是司马懿战败的原因,终于在两千年后的今天找到了。蜀汉建兴十三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因五次北伐战争都以失败告终,终于积劳成疾,于公元234年去世。诸葛亮病逝后,在蜀军尽退汉中之后,司马懿查看了诸葛亮生前所建的营寨,看到各处井井有条且设计精巧,不得不感叹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诸葛亮北伐路线示意图
1977年,四川省博物馆专家王家友在昭觉县西南部四开氐坡发现了一座古军营。结合该遗址的结构特点以及史料佐证,王家友认为这里应当是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期留下的营寨。就这样,曾经困扰世人数千年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建兴三年春,亮南征。由水路自安上入越嶲……高定元自旄牛、定笮、卑水多为垒守。亮欲俟定元军众集合,并讨之,军卑水。”
▲南蛮首领孟获剧照
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东南附近300米处发现了数枚刻有“军事假司马”“军事假司马印”和“军事假侯印”字样的印章。经史学机构的认证以及史学专家的考察,这些印章所出现的年代正是三国时期,而这些印章的拥有者正是蜀汉政权。另外还在该遗址地附近发现了大量的军事武器,正是为战争所需而准备的。这些证据都为该遗址的身份提供了可靠而真实的考古学依据。
▲三国营帐复原绘画
这个遗址便是著名的“蜀汉军屯遗址”,所谓军屯,有两层涵义,一是就其性质而言,是让边疆驻军在守边之余从事农业生产,且耕且守。屯田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军事行为,二是从参与屯田的人员和管理体制而言,其成员主要为军人,当然有时也以百姓或免刑罪犯充当。在管理上,屯田人员一般以部(校)为单位,采取军事体制,由国家供给种子衣食,产品全部上缴。从现在军屯制的概念上来讲,建立军屯制不仅可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也可以保证征兵时的“用兵荒”。
▲诸葛亮剧照
“蜀汉军屯遗址”位于古时通往越秀县的咽喉要道上,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从均匀的布局来看,有宽阔的道路不仅可以保证援兵的快速驰援,也可以保证退兵时的迅速。在整个山坡上,分三层修建了十余座瞭望台,这些瞭望台正好用作侦查的功能,可以窥探敌情也可以保卫自己,同时每个瞭望台之间都保持了相应的距离,这样不仅可以架构强弩,也交叉火力。看完这个军营的分布构造,后世考古专家们纷纷感叹,难怪司马懿手握重权,还屡屡败于诸葛亮手下,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结语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却无法挡住蜀汉政权的灭亡。可以看出国家的兴盛繁荣强大,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了。诸葛亮在面对蜀汉政权的逐步衰落,他没有抛弃蜀汉政权而投敌方,反而是坚守自己的阵营。领导五次北伐战争,七擒孟获,所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形象“忠肝义胆”“足智多谋”名副其实。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 《华阳国志·南中志》
标签: 司马懿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