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价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为何他还能身居武庙十哲

犀牛历史 78 0

毛主席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缺失的千古伟人,文韬武略,博览群书,用兵如神,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他本人也是一个通晓古今的历史爱好者。

诸葛亮为匡扶汉室,一生谨慎,事必躬亲,呕心沥血。更是民间百姓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毛主席用兵如神不亚于诸葛亮,他也曾评价过许多历史人物,其中不乏王侯将相,诸葛亮绝对算是毛主席点评较多的人物

毛泽东评价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为何他还能身居武庙十哲

每当讨论诸葛亮,毛主席总说“其始误于隆中对”,为何他还能身居“五庙十哲”。其实民间关于诸葛亮的很多故事都是后人杜撰虚构出来的。

今天我们来讲一下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

供应粮饷 主管收税未出茅庐就知三分天下确实在《三国志》(陛中对)说得很清楚,但正史中刘备将诸葛亮封为军事中郎将,军事中郎将名为军事,其实与军事无关,是主管后勤,供给的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地税局局长,这也说明刘备只是看中他的战略眼光,还没有资格参与军事行动。

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出山就辅佐刘备,掌握军权,命令调动关羽,张飞,赵云在博望坡击败曹仁,李典,夏侯惇数万大军。这有点演义虚构的意思。

毛泽东评价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为何他还能身居武庙十哲

火烧博望坡

舌战群儒,口才极佳诸葛亮若在现代,唱歌应该不咋样,但论口才绝对是《中国好声音》级别的,刘备也知道诸葛亮口才好,派他去东吴游说。

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之后,周瑜打黄盖,然后砍则砍刀刃,下诈降书,草船借箭,七星坛借东风火烧赤壁。

而在正史中草船借箭的实际策划人是孙权,故事也是发生在赤壁之战五年后的濡须之战,孙权与曹操大将张瑶,孙权在江都军师擅长水战的优势下初挫曹操,趁大雾观测敌军虚实。曹操疑心重派军士拿箭射船。为了防止船受力失衡,孙权着船前后受箭。借东风实际上也是周瑜久居江东,熟悉气候,知道这个季节有几天会刮东南风。至少与诸葛亮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在《三国志.周瑜传》中记载:“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一赤壁之战主要是吴国的功劳,是孙权和周瑜打的仗。而不像《三国演义》中被神话的诸葛亮一开始就运筹帷幄,仿佛早已知晓命运。

毛泽东评价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为何他还能身居武庙十哲

火烧赤壁

贪图虚伪 好大喜功曹丕的去世,很大程度上改变三国的历史,趁北方新的统治核心还没有稳固。诸葛亮上书著名的《出师表》,表名攻略北方的志向。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也给曹魏政权不小的打击。可谓在战略上的胜利。

蜀国在三国中毋庸置疑是实力最弱的,而诸葛亮不顾国力差距,以强攻弱。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连年战争,国力衰竭。已到危机存亡的关头。真正的治国之道应该是励精图治,恢复国力。

北伐之策实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不积极恢复生产,整顿吏治,处理好蜀汉内部派系林立的问题,安心休养生息。反而过高高估蜀国的人力和财力,致使诸葛亮死后,姜维一人根本撑不起破局。邓世仔偷渡银屏,邓艾偷袭打到绵阳一带时,成都戍边部队都布防不到这里。实属有点急功近利。

毛泽东评价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为何他还能身居武庙十哲

总结: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能作为中国“武庙十哲”之一,不光受了罗贯中的美化,也有历朝历代统治者的追捧。为维护自己皇权集中,为百姓树立忠贞良臣的形象,是一种政治手段。

标签: 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