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秦王嬴政差点误国,看他如何化危机为转机

犀牛历史 104 0

《史记卷六 · 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秦王嬴政差点误国,看他如何化危机为转机

前 言《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的一生。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者。他刚毅果决,雄才大略,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与你分享的是,秦王嬴政在治国过程中曾经历被外来人才牵着鼻子走而差点误国;面对此种问题,看他如何以广阔的胸襟来处理,使得化危机为转机,终成秦国一统天下的一重要因素。

【原文】

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

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史记》:秦王嬴政差点误国,看他如何化危机为转机

1.缘起:秦王下令赶出所有外来人才【原文】大索,逐客。

秦王在治国期间,有一次,竟然发动大规模搜索,驱逐从诸侯国来的宾客。这是为什么呢?原来:

由于秦国对各诸侯国不断蚕食,韩国为削弱秦国国力,就派一擅长水工的人才叫作郑国的来游说秦国兴修水利,以达到消耗秦国国力,无力东进的目的。

秦王采纳郑国的建议,自中山西瓠口凿渠引泾水东流,至今三原县北会合浊水,利用浊水和石川河水道,再引流东去,注入洛水。

在工程兴建的过程中,秦国终于发现郑国的意图。当时的秦宗室、大臣都认为,诸侯国游秦的人都是为了本国的利益,遂要求驱逐全部游士。

秦王允准,下达逐客令。

《史记》:秦王嬴政差点误国,看他如何化危机为转机

2.转折:李斯上谏停止“逐客令”【原文】

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

面对排斥外来人才的举措即将大肆推行之际,李斯一方面上书劝阻废除逐客令,一方面建议秦王攻打韩国,使其他诸侯国恐惧。

针对外来人才来秦国进行间谍活动的问题;李斯建议,只要以此次契机攻打韩国,一来是给秦国带来制造战争、攻打诸侯国、以此扩大版图的正当理由;一来可起到震慑作用,使其他诸侯国在想要利用人才来影响、削弱秦国时,藉韩国之下场使之不敢轻举妄动。

另一方面,李斯向秦王进谏,以秦穆公寻求各方贤士、秦孝公采纳商鞅的新法、秦惠王采纳张仪计策、秦昭王得范雎等四位君主接纳远客、任用贤士而使国家实力丰厚、名声强大的先例;李斯劝阻秦王要想做更大的事,当废除驱逐外来人才的命令。

最终秦王力排众议,取消驱逐客卿的命令。

《史记》:秦王嬴政差点误国,看他如何化危机为转机

3.高潮:秦王重用魏国尉缭【原文】

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

紧接着,司马迁立即笔锋一转,讲述尉缭觐见秦王的个案,以凸显包容各地人才之善果:

魏国一位有名的军事家尉缭来到秦国,劝告秦王:“以秦国的强大,各诸侯就像郡县的君主。但我担心诸侯联合起来,不露声色、出其不意地攻打秦国。”尉缭例举智伯、夫差、湣王三人失败的原因:

智伯,春秋末年,控制晋国政权,日益骄横,成为诸卿中最强的势力。原本智伯联合韩魏攻赵,三军引水灌城,赵城中悬釜而炊,易子相食;后赵王夜间派张孟与韩、魏密谈,反而联合起来灭掉智伯,瓜分了他的土地。

夫差,嗣位二年,为报父仇(其父吴王阖芦被越国军队所伤致死),在夫椒打败越国军队,乘胜攻破越国都城。后来又打败齐国,与晋争霸,称雄一时。越王句践失败后,表面屈服于吴,实际上卧薪尝胆,抚循士民,积蓄力量,后来终于攻破吴国,夫差自杀。

湣王,在位期间,国力强盛,一度自称东帝,秦昭王自称西帝。他灭亡了宋国,南向伐楚割地,西向威胁三晋,意欲兼并周室,自为天子。后来燕、秦、楚、三晋联兵攻齐,齐国大败,齐湣王逃亡被杀。

尉缭建议秦王,为避免遭受智伯、夫差、湣王三人因锋芒毕露而遭联合攻击灭亡的下场;必须要先下手为强的计划;那就是,付出一定的财物贿赂各诸侯国中有权势的大臣,破坏他们联合的计划,那么各诸侯国就可以全部逐一消灭。

秦王认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计划,这更是一个难得的军事人才。于是,秦王听从尉缭的建议,且每次接见尉缭时,都以平等的礼节相待,衣服、饮食也与尉缭一样。

《史记》:秦王嬴政差点误国,看他如何化危机为转机

4.再波起:尉缭识透秦王本性而逃走【原文】

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

在与秦王相处过程中,尉缭经过观察得出一个结论:“秦王这个人,高鼻梁,细长的眼睛,鸷鸟一样的胸膛,豺狼一样的声音,刻薄寡恩,心如虎狼,处于贫困时容易谦卑下人,得志时也容易吞噬人。我是一个平民百姓,然而接见我时,常常甘居我下。如果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人都要成为他的俘虏了。不能和他长期相处。”尉缭就逃走了!

你看,何等聪明的一个军事家!《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尉缭知道秦王有统一天下之心,亦是自己的志向,故投奔秦王。但在沟通过程中,尉缭却能看透秦王的为人,看到秦王得天下后的大致行为。他认为,虽秦王对他以礼尊待,但与他共事,自己受损,天下也不一定能得益。

《史记》:秦王嬴政差点误国,看他如何化危机为转机

5.结果:秦王重用尉缭,助己一臂之力【原文】

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当秦王发觉尉缭想要离开,坚决劝止,让他当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始终采用他的策略。而李斯执掌国政。

有话说:“士为知己者死。”有才能的人总是有这样一个软肋,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而秦王就是一个异常懂得赏识人才、栽培人才、信任人才之人。这就是他的成功之处!

因此,在军事上有尉缭等各种奇才;在行政上有李斯等各种谋臣;(最可惜的是,极具才能,更难得的是有德行的韩非子;却是被李斯所害,没有被秦王得着。此为后话。)最终成就秦始皇之千秋!

《史记》:秦王嬴政差点误国,看他如何化危机为转机

6.谈古思今:秦王在创业中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的重大因素之一,就是拥有宽广的胸怀,容纳天下的人才,为他所使用。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只是局限于某个地区的人才,或者只能容某种性格、或是某种才能的人才;结果终究会各种局限性。秦王难得的是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人才,能够避开各种人才的缺陷处,使用各种人才的优点,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

有句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有才能、会打仗的人才众多,但能够懂得组织、汇聚、融合、使用各种人才的领导者却是难求。若能够得着这样的领导者,事情就必定获得成功。

秦王正是这种难得的领导者,故获得极大的成功。不过可惜的是,正如尉缭所看见的,用一句话总结,此人德行不够。故其成功后,不一定就是天下人之福啊!

《史记》:秦王嬴政差点误国,看他如何化危机为转机

惜时悦读,与您谈古思今,共品人生。

《史记》:难怪缪公死后,秦不能东征了,你看他的陪葬品有什么

《史记》:秦缪公为何能成为西戎霸主?就要跟着这样的领导干

《史记》:“殷末三仁”是谁?周武王是怎么对待他们的?

《史记》:被内卷了怎么办?看秦二世杀戮臣子的故事,你就释怀了

标签: 司马迁史记坎坷过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