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写成<<史记>>

犀牛历史 110 0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的父亲司马炎当过太史令。司马迁小时候帮助家人从事农业劳动,同时学习了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随父到长安后,他又学习了“古文”,并向当时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这些对年轻的司马迁都有很深的影响。

  司马迁在二十岁那一年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去过江淮、齐鲁、彭城、巴蜀、昆明。以后又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元封元年前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他以极大的热情来对待自己的职务,“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并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这样经过了四、五年的准备,在太初元年,他主持了改秦汉以来的颛顼历为夏历的工作后,就开始了继承《春秋》的著作事业,即正式写作《史记》,实践他父亲论载天下之文的遗志。

  这年司马迁是四十二岁。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天汉二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他的想法向武帝说了。

  武帝因而大怒,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司马迁就这样得了罪,并在天汉三年下“蚕室”,受“腐刑”。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耻辱。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著述还没有完成,不应轻于一死。他终于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乙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出路,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愿。

  出狱后,司马迁升为中书令,名义虽比太史令为高,但只是“埽除之隶”、“闺合之臣”,与宦者无异,因而更容易唤起他被损害、被污辱的记忆,他“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但他的著作事业却从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力量,并在《史记》若干篇幅中流露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怒和不平。

  到了太始四年,司马迁就基本完成了《史记》的写作。

标签: 司马迁史记坎坷过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