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为什么乐不思蜀

犀牛历史 114 0

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是一个真实度较高的故事。讲的是三国蜀国后主刘禅投降后,一行人被司马昭(就是那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请到府上做客,其间专门安排人员表演蜀技,很多降臣偷着掉眼泪,刘禅却欢乐开怀。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地。

刘禅为什么乐不思蜀

很多后人评价这个事,更多的人说是刘禅玩物丧志,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也有一些人认为刘禅大智若愚,机智的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因为司马昭看到刘禅尚有心志,可能会以此为借口杀之。不过笔者认为,刘禅对于上述两种情形都不是。因为他压根就不是蜀国人,蜀地不是他的故国,蜀国人也不拥护他,他怎么会思念蜀国呢?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分析一下。

我们两条主线,先看人这条主线。刘禅出生在荆州,本就不是益州人。后来刘备等人夺取了益州了,刘禅就继承了刘备在益州获取的利益,他们属于“外来户”。所以从人物家乡来看,他不思蜀是有一定道理的。

再看刘禅即位后直到他投降魏国,在益州经营了四十多年,有人认为益州是他事业达到顶峰的阶段,也可以称得上是益州人或者蜀人了。不过,看一下刘禅的人生经历就可以发现,他即位之初,权力全部在托孤重臣诸葛亮手中,执政后期,来自益州的宦官黄皓开始把持朝政,自己说话算数的时间没有多少年,可见他是一个事业心不强的人,只要自己生活舒适,事业上谁说了算都无所谓。所以事业无从谈起,治理蜀国也是“无为而治”,对蜀国哪里来的归属感呢!

下面再来看益州,也就是蜀地这条主线。这个是造成刘禅没有归属感的关键所在。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本不是益州本地官吏的汉室宗亲刘焉向朝廷求得益州牧的官职,成为了益州的第一个“外来户”。经过他和其子刘璋两任控制益州,直至另一个汉室宗亲刘备从刘璋手中夺取了益州。可见,从东汉末年到蜀国灭亡,益州这个地区始终在外来统治者的控制下。

还有一点,每次益州的易手,都没有受到激烈的反抗。刘备攻取益州,虽然在一些关隘受到了西川军的阻击,但兵临成都城下时,刘璋却放弃了抵抗,开城投降。四十多年后,邓艾偷渡阴平进入蜀地,诸葛瞻在绵竹进行了抵抗,兵败自杀,成都的刘禅同样采纳了益州人光禄大夫谯周的意见,出城投降。

为什么益州(蜀国)在受到外敌攻击时表现出来如此低下的战斗力呢?很大的原因是守军不知道自己为了保卫谁,为谁而战。益州从汉末时期所有统治者均为外来户,他们既没有拿的出手的文治武功,也没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尤其是蜀国功勋丞相诸葛亮死去后,再没有一个人能够控制得住这个区域了,从南中地区接连不断的叛乱就可见一斑。蜀地人们根本就不拥护他们建立起来的这个政权。

守军无心恋战,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开城投降。以刘备取西川为例,张飞收降西川老将严颜后,严颜为前军,张飞领军在后,每到一处都出城投降,一路顺利无阻。同样的例子,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后,所率人马仅存千余人,辎重粮草全部丢弃,士卒破衣烂衫,伤痕累累。这样的一群人来到江油城下,守城的蜀汉将领马邈的选择是:投降!献城池给进入绝境的邓艾,让邓艾军有了充足的粮食和充分的休整。从而他们可以在绵竹击败数倍于己的诸葛瞻,进而兵临成都城下,灭蜀。

大家看着这样的场景是否很像刚刚结束的阿富汗内战呢?为何塔利班会以如此凌厉的攻势占领全国,那还不是因为政府军的消极抵抗么。政府军是一支没有信仰的乌合之众,他们虽然装备优于塔利班武装,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了保卫谁,为谁而战,更加谈不上牺牲和坚守,往往举手投降比一切来的似乎更有意义。手里拿的装备精良的武器,在丧失抵抗意志的时候和一根烧火棍无异。

几十年外来户统治下的益州和蜀国,像极了丢掉统治权的前阿富汗政府,来自老百姓的军队不知道为了谁卖命,当兵只是为了混一口饭吃罢了。站在坚固城池上以逸待劳的马邈就像是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近郊的政府军,非但没有阻挡和抵抗入侵者,反而很好的武装了入侵者,使他们更快的攻占了自己的首都。

刘禅为什么乐不思蜀

从图上看,邓艾正式在江油得到了关键补给,才灭亡了蜀汉

站在江油城上的马邈毫不犹豫的投降了入侵者,那么诸葛瞻为何要做最后的抵抗呢?诸葛瞻头顶上顶着诸葛亮这个巨大的光环,他举手投降可能会抹黑祖上,同时他也没有诸葛亮的才能,没有继承诸葛亮的官职,他也是仓促上阵迎敌的。对于刘禅来说,著有诸葛瞻战死才能扫清他投降的最后障碍,所以他看着诸葛瞻孤军奋战,直至兵败自杀。

由此我们来看,刘禅没有把自己当作蜀人,蜀人也没有认同刘禅是自己的主人。那么刘禅看到蜀技表演时当然不会伤心,伤心的反而是劝他投降的光禄大夫谯周之流的人物,他们才是地地道道的亡国奴。

标签: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