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抗羊祜撑起三国将星最后的荣光,衰落的东吴终于迎来灭亡

犀牛历史 131 0

陆抗羊祜撑起三国将星最后的荣光,衰落的东吴终于迎来灭亡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57,《三国史话》连载27,欢迎收看。

唇亡齿寒。西蜀的灭亡,对东吴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如果不保持内部的安定团结,奋发图强,想长期偏安江左是很困难的。

实际上,东吴的统治,在孙权称帝以后,已逐渐走下坡路。

孙权统治东吴的时间最长。他是三国时期有作为的统治者之 一。尤其是在前半生,他能团结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如周瑜、鲁 肃、吕蒙、陆逊等,信任他们,注意发挥他们的才智,在赤壁之战中战胜了曹操,在荆州之争中消灭了关羽,在猇亭之战中打败了刘备,保住了江东,占据了荆州,建立了重大业绩。

221年,孙权接受曹丕吴王封号后,派中大夫赵咨为使臣见曹丕致谢。曹丕问道:“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

赵咨回答说:“是一个聪明、仁智、雄略的君主。”

曹丕说:“何以见得?“

回答说:“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据三州(荆州、扬州、交州) 虎视天下,是其雄;屈身于陛下,是其略。”这个评价,并不算过誉。

然而,229年孙权称帝后,对自己的文武官员开始不加信任,越来越刚愎自用……

陆抗羊祜撑起三国将星最后的荣光,衰落的东吴终于迎来灭亡

01、孙权最后的疯狂

233年,割据辽东、政治上反复无常的公孙渊向孙权上表称臣。孙权很高兴,立即实行大赦,并且派重要官员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率领近万人的军队,带着大批金宝珠货,乘船前往辽东,授予公孙渊燕王封号。

以丞相顾雍为首的满朝文武都认为,公孙渊不可信,只派吏兵数百人,护送宿舒、孙综(公孙渊使节)回去就可以了。孙权拒不接受。

东吴的元老张昭竭力规劝,反复辩论,孙权还是不听。

孙权还认为张昭是在众人面前折辱他,要把张昭杀掉。张昭不满,便声称有病,不参加朝会。

张弥、许晏到辽东之后,果然被公孙渊杀死。公孙渊还把他们的首级送往曹魏请赏。

孙权为了挽回影响,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使张昭又出来参加朝会。

孙吴政权主要是在南北地主、士人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张昭、周瑜、鲁肃等人出身于北方,是孙策、孙权创业时的心腹。孙权也注意笼络江南地主、士人,吴郡的顾、陆、朱、张四大姓成了孙吴统治的重要基础,他们作郡吏的就数以千计。孙权称帝后,主要依靠南方土著,顾雍、陆逊是他们的代表。

孙权称帝后,无论是对北方南来的、还是南方土著的文臣武将,都存有戒心。对带兵守边的将领,要他们交出妻子做人质,如有叛逃,便杀戮人质,甚至灭及三族。

孙权称帝后,原来繁重的赋役状况也未减轻。顾雍、陆逊等都认为太重,建议减轻些。孙权不同意,并辩解说:“如果单守江东,现在的兵力是够了,赋役应该放宽些。不过坐守江东,未免陋小,所以仍须预先调兵,以便临时应用。百姓劳苦,我不是不知道,然事出不得已。”

在孙权的暴政面前,人们被迫举行起义。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只是下令各郡县修城廓,起谯楼,挖堑壕,以备"盗贼",还是不肯减轻人民的负担。直到他病得要死时,才下了一道“省徭役,减征赋,除民所患苦"的命令。也许这时他真的感到有减轻人民负担的必要了。

孙权晚年,东吴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更加表面化。

孙权先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孙登早死,又立孙和为太子,封孙和弟孙霸为鲁王。

孙权宠爱孙霸,孙霸想夺取太子地位。孙权怕酿成大乱,只好废掉太子孙和,并命令孙霸自杀,另立少子孙亮为太子。

陆抗羊祜撑起三国将星最后的荣光,衰落的东吴终于迎来灭亡

02、孙权死后,权臣林立

252年(嘉平四年),孙权病死。孙亮即位时才十岁,由孙权安排好的大将军诸葛恪和侍中孙峻(宗室,孙坚之弟孙静的曾孙)辅政,两人都是残暴的刚愎自用之徒,但因诸葛恪拥有军权,孙峻暂时只能靠边站。

诸葛恪是陆逊死后东吴的主要将领,领兵驻扎在战略要地荆州,抵御曹魏。他掌握朝政之后,撤掉监视文武官吏的校事官,免去百姓积欠的债务,除去关津的杂税。开始时,东吴人对他的印象很好。但是他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整顿内政上。

和蜀汉的姜维差不多,诸葛恪目空一切,雄心勃勃,不切实际地想一举灭掉曹魏。在他执政的第二年(253), 就动员了二十万军队,几乎是倾巢而出,大举进攻曹魏。

当时,朝中大臣都不赞成兴师远征,诸葛恪不接受劝阻,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申述北伐的理由。别人不敢面争,唯有卫将军滕胤争谏说:“如今正当劳役之后,兴师出征,民疲力屈,敌人又有准备,如果攻城不克,野略无获,这不仅丧前劳,而且要招后责。不如按甲息兵,待机而动。何况出兵是个大事,应该大家齐心才好。“

诸葛恪听后,不但无动于衷,而且还斥责那些不同意北伐的人是“不见计算,怀居苟安”。

结果不出一些大臣之所料,诸葛恪这次出征损失惨重。由于发生疾疫,被敌人打败,士卒死伤过半,使吴元气大丧,激起了军民的怨恨。

诸葛恪的失败给孙峻提供了机会,他趁着百姓怨恨、众人嫌忌诸葛恪之机, 诬谄诸葛恪要谋反,与少主孙亮策划,以宴会的名义将诸葛恪诓到宫中杀死。

此后,东吴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更加尖锐,互相攻杀事件经常发生,政治越来越腐败,孙氏的统治江河日下。

诸葛恪死后,孙峻掌握了大权,升为丞相大将军、督察内外一切军务,假节,晋封为富春侯。好在他没几年就病死了。然而,继孙峻大权的孙綝,依旧是个跋扈之主。

258年(永安元年),孙亮亲政。这个年轻皇帝不满孙綝的专横跋扈,暗中与将军刘丞、全尚等谋杀孙綝。由于计谋泄露,刘丞、全尚等被杀,孙亮也被废掉。

孙綝废掉孙亮后,立孙权的另一个儿子琅琊王孙休做皇帝,自己任丞相,继续独揽大权。不久,不愿受摆布的孙休与将军张布、丁奉等设计将孙綝杀掉。

孙休做了六年皇帝,到264年病死。张布、濮阳兴等迎立孙权的孙子乌程侯孙皓为帝。

陆抗羊祜撑起三国将星最后的荣光,衰落的东吴终于迎来灭亡

03、三国最后的暴君孙皓

孙皓是三国时期突出的暴君。他即位后,“法禁转苛,赋调益烦",政治更加腐败不堪。他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使大臣们很失望。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后悔立他为帝,孙皓就把他俩处死。

侍中韦昭,著有《国语注》等书,是东吴著名的学者,参加国史的编写工作,孙皓要为父亲孙和作本纪,韦昭认为孙和未当皇帝,应放在列传里。孙皓大怒。

孙皓同群臣宴饮时,不管酒量大小,都要以七升为限,喝不下去就硬灌。韦昭的酒量不过二升,暗中以茶当酒。孙皓嫌他不多饮酒,“积前后嫌忿",把他下狱,最后杀掉。

常侍王蕃平时不"承颜顺指“,在一次酒会中,“沉醉顿伏",孙皓说他是假醉,便在殿中把他杀死。

孙皓对于他不满意的人,还用剥面皮,凿眼睛等残酷手段加以杀害,弄得上下离心,人人自危。

孙皓的残暴统治,造成“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蓄"。广 大人民群众不堪奴役和搜刮,纷纷起来反抗。其中声势较大的是山民施但领导的起义。

266年(宝鼎元年),施丹在吴兴郡永安县(太湖南),聚众数千人暴动。他们北上进攻建业,发展到一万多人,后来失败了。

279年(天纪三年),孙皓下令核实广州户口,以加强统治和剥削,引起群众的不满,士兵头目郭马等“因民心不安”,发动兵民暴动,杀死广州督虞授和南海太守刘略,后来也失败了。

孙皓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发展,使东吴的统治动摇了,为西晋统一南方准备了条件。

陆抗羊祜撑起三国将星最后的荣光,衰落的东吴终于迎来灭亡

04、西陵之战,陆抗成功帮东吴续命

265年司马炎称帝后,经过一番整顿,内部逐渐安定下来,便准备南伐东吴。

269年,司马炎选派“经纬文武"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南方重镇襄阳。羊祜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是蔡邕的外孙。曹爽掌权时征辟他当官,他推辞不就。司马昭控制曹魏政权时,他被拜为相国从事中郎,掌机要,不久,迁为中领军,统领宿卫兵。

晋武帝即位后,以羊祜为尚书右仆射、卫将军,掌 握枢机,成为西晋统治集团中的重要人物。为了灭吴,晋武帝把羊祜从中央调到荆州前线。

为了建立强大的水军,渡过长江,在羊祜的建议下,司马炎命益州刺史王濬在蜀中修造战船,训练水军。

陆抗字幼节,是陆逊的儿子,孙策的外孙。陆逊死时,他才二十岁,被拜为建武校尉,第二年(246)迁为立节中郎将,同威北将军诸葛恪换防。陆抗临走时,将屯防处的城围、房屋都加以修缮,居庐附近的桑果,也都保持完好。诸葛恪一入屯防,"俨然若新”,而他原来屯防处一些毁坏的地方,却没加修理,于是感到很惭愧。

这件小事表明了一个年轻将领的与众不同。孙亮即位后,拜陆抗为奋威将军,后又迁为征北将军。孙休时为镇军将军,都督西陵。孙皓即位后,加镇军大将军,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镇守乐乡(今湖北松兹东),和羊祜对峙。

在军事上,陆抗注意加强荆州的防务。他能够从实际出发,比较灵活地采取应敌对策,最明显的事例就是平定步阐反叛。

272年,东吴的西陵督步阐据西陵(今湖北宜昌)叛吴降晋。

当陆抗督军征讨步阐时,司马炎派荆州刺史杨肇去西陵接应步阐,并派羊祜领步兵进击江陵,徐胤(时为巴东监军)督水军进击建平,东西线配合行动。

根据这一形势,陆抗没有马上夺取西陵,他命令军队先抢修一道坚固的围城,内以包围步阐,外以抵御晋兵。士兵们昼夜拼命赶筑,很苦累。诸将有些不解,说:“现在应该乘三军锐气正盛,急速攻打西陵,等晋兵到时,城一定可以攻下。何必筑围城,使士民疲弊呢?“

陆抗解释说:“西陵城很坚固,粮谷又充足,且多防御工具。攻打它不能马上拿下来,晋兵一到,而无准备,势必表里受敌,怎能抵御得了呢?“

诸将还想攻打。陆抗为了服众心,就让他们去试攻,果然失利。等到筑围完成,羊祜的军队已逼近江陵,杨肇的军队也快到西陵了。

原来陆抗在江陵北部一带筑有大堰拦水,以防敌人进攻。羊祜想利用大堰以船运粮,怕吴军掘堤放水,因此扬言要破坏大堰以通步兵。陆抗听说之后,立即就明白了羊祜的用意,忙命部下破堰放水。羊祜无奈,只好以车运粮,大费功力。

陆抗命公安督孙遵在东部防止羊祜过江,派水军督留虑在西部阻挡徐胤顺流东下,自己督大军在西陵依靠所筑长围抵御杨肇。这时陆抗部下有一个叫俞赞的投降晋军。陆抗因为俞赞了解吴军虚实,知道一支夷兵(少数民族部队)把守的地段是个薄弱环节,估计晋军一定根据他提供的情况,集中向这里进攻, 便连夜用最精锐的部队将那支夷兵换下来。

杨肇果然进攻该处,被吴兵打败,遭受重大伤亡。当杨肇无计可施,准备逃跑时,陆抗想去追击,但考虑到如果分派大量军队,步阐就会乘机出城夹击,于是命令全军击鼓,做出全线追击的样子,杨肇部众恐惧,解甲奔逃,丧失了作战能力。陆抗便派一支军队跟踪追击,获得大胜。

不久羊祜等见无隙可乘,只好退兵。陆抗得以集中兵力,将西陵攻下,把步阐及其同谋处死,并请求将胁从的数万人全部赦免。

当陆抗凯旋东还乐乡时, "貌无矜色,谦冲如常”,并不居功自傲。

陆抗羊祜撑起三国将星最后的荣光,衰落的东吴终于迎来灭亡

05、羊陆之交,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羊祜从江陵退兵之后,觉得要战胜东吴,单从军事上考虑间题是不够的,还要争取人心。因此,他在荆州"务修德信,以怀吴人"。他宣布投降过来的吴人,如果愿意回去,不加限制。有一次,他领兵行军到东吴边境,粮食缺乏,收了东吴的庄稼,回来之后,按照粮食所值,送绢作为抵偿。他领兵在边境打猎,如果猎物先为吴人所伤,而被晋兵获得,要送还给吴人。

羊祜这些做法,使东吴边境军民“悦服”。

羊祜对陆抗也抱着友好的态度。陆抗对此也表示欢迎。陆抗对羊祜很敬重,二人经常有往来,彼此都很了解和信赖。陆抗给羊祜送酒,羊祜饮之不疑;陆抗有病,羊祜送来药品,陆抗也毫无顾虑地服用。

陆抗对部下说:“彼(指晋)专为德,我(指吴)专为暴,这是不战而自服。我们要维持和好,各保分界。”

孙皓听说双方很友好,责问陆抗。陆抗解释说:“一邑一乡都不可以无信义, 何况一个大国呢?我不这样做,就是显露对方之德,对羊祜毫无伤害。”

273年,陆抗任大司马、荆州牧,次年病重。临死前,陆抗又上书孙皓,劝他加强西陵、建平地区的防务,防止敌人"泛舟顺流”而下。不久,陆抗抱着不能挽救孙吴的遗憾心情,与世长辞了。

276年,晋武帝司马炎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羊祜认为时机已成熟,上书请求伐吴。他提出理由说:

“凡是靠险阻得以保全的,是由于双方势力差不多。如果强弱悬殊,虽有险阻,也是保不住的。蜀汉地势不是不险要,我军一进攻,藩篱并没起多大作用,一直拿下成都,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足以相抗的力量。现在,东吴江淮险阻不如剑阁,孙皓残暴过于刘禅,吴人困苦甚于巴蜀。我们晋军的力量则盛过往时,应该趁这个时候平定东吴,统一海内。如果我们各路大军齐下,东吴防不胜防,突破一处,上下就要震动,虽有智能之士,也很难找出对付我们的办法。孙皓任情多忌,将领疑惧于朝廷,士兵困苦于原野,平时都想离去,大兵一到,必然有响应我们的。他们不能齐心合力,拼死抵挡我们,这是可想而知的。不用多久,我们就能取得胜利。”

羊祜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司马炎很赞同。但由于朝臣意见不一致,杜预、张华等赞成羊祜意见,贾充、荀勖等以为伐吴不可。另外,鲜卑树机能又在凉州反晋,而且声势较大,司马炎暂时没有发兵攻吴。

羊祜叹息说:“天下不如人意的事,十件之中, 常有七八。上天赏赐的东西,拒不接受,岂不为后世之人留下遗恨!”

278年,羊祜病重,还念念不忘平吴之事,要求朝见司马炎。

司马炎派中书令张华到羊祜家探望请教。羊祜说:“孙皓的暴虐,已到极点,如在今天进击,可不战而克。如果孙皓死去,吴国出现英明的君主,我们虽有百万之众,想窥探长江都不可能,那可是后患啊!“张华完全赞同。

羊祜说:“完成我志愿的,那就是你!”

不久,羊祜离开人世,终年58岁。司马炎以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陆抗羊祜撑起三国将星最后的荣光,衰落的东吴终于迎来灭亡

06、司马炎六路大军伐吴

279年,益州刺史王濬又上书说:“孙皓荒淫凶逆,应该早日征伐东吴。如果孙皓身死,更立贤主,东吴就将成为强敌了;我造船七年,有的船已经逐渐腐朽败坏;同时,我年已七十,死亡日期已经临近。这三者有一样不顺,东吴就很难图取。诚愿陛下不要失掉良机。”

这时虽然晋朝内部仍有不主张伐吴的,但司马炎还是决定大举南征。

十一月间,司马炎发兵二十多万,分为六路,在东西千里的边境线上,同时出击。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伷向涂中(指涂水流域,今安徽江苏江北交界处);安东将军王浑向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 建威将军王戎向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向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向江陵;龙壤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率领巴蜀军沿江东下。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节制诸军。

战争正像羊祜所估计的那样,东吴的军队没有多大抵抗能力,晋军所向披靡。杜预向江陵、王浑向牛渚的军队一路克捷。王濬军顺流而下,在江中要害处,用炬火烧断吴军设置的铁锁链的阻碍,斩军杀将,屡获胜利。夏口以西的吴军很快瓦解。

王濬同胡奋、王戎一道,攻下夏口、武昌。吴军将士望风而降,晋军直逼建业。

这时,东吴坚决抗击晋军的,只有新任丞相的张悌和少数将领。张悌是有政治军事才能、忠于东吴政权的人。他自知东吴必败,只是为了尽“臣节”,而去效死沙场。他督率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领兵三万,渡江迎击王浑军。

到牛渚时,沈莹劝张悌先不要渡江北上与晋军决战,要积蓄力量,等待东下的晋军水军到来时再战。张悌不同意,说:“吴之将亡,贤愚所知,不是今天才清楚的。我怕晋水军到来时,众心骇惧,不可复整。现在渡江,还可 以同敌军决战一番。若像你所说的那样,恐怕士众就要散尽了。坐等敌人到来,没有一个人死难,这岂不是个耻辱!”于是,引兵渡江,同晋军交锋。

经过激烈战斗,吴军失败,张悌及部将孙震、沈莹等战死。孙皓急忙派陶濬准备领兵迎敌,做垂死挣扎,但当天晚上,拼凑起来的两万多士兵,都逃跑了。

这时东路司马伷的军队也逼近建业。孙皓见山穷水尽,无力抵抗,只得分派使者到王浑、王濬、司马伷等处请求投降。他还致书臣下,说“张良、陈平去楚,人为汉臣,舍乱就理,非不忠也",要他们归附晋朝;还说“大晋平治四海,正是英俊展节之秋",要他们在归晋后,作出一番事业来。

不久,王濬的军队八万人先开进石头城,孙皓向王濬投降。正像唐朝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 一诗中所写的那样: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孙皓降晋是280年三月的事,至此,九十多年的分裂局面结束了,三国归于统一。

孙皓投降后,被迁往洛阳,司马炎封他为归命侯。孙皓登殿稽首,拜见晋武帝。司马炎赐坐说:"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

孙皓回答说:“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看来,他并未甘心屈服,不像刘禅那样“乐不思蜀"。

后来,晋武帝问东吴旧臣薛莹:“孙皓灭亡的原因在哪里?”薛莹回答说:“孙皓君临东吴,亲近小人,刑罚妄加。大臣大将,无所亲信,人人忧恐,各不自保,所以危亡。"薛莹的话是符合实际的。

东吴后期的统治是很残暴的,在三国中,它的内部最不稳定,但它立国的时间反而最长。从客观上来讲,这是因为:

(一) 227年以后,曹魏的主要兵力布置在西部关中一带,对付诸葛亮的进 攻,无力集中南下;

(二) 247年以后,曹魏内部司马氏集团和曹氏集团的矛盾斗争加剧,无暇南顾;

(三) 261年以后,司马氏集中力量灭蜀,不能同时攻吴;

(四) 265年以后,刚称帝的司马炎,要用一段时间安定内部,统一认识,创造灭吴的条件。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三国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标签: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