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鞅,亦称卫鞅,汉族,战国初期卫国人,卫国国君的后代。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在少年时期苦读法家、兵家、杂家思想,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兵家代表人物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来,商鞅在魏国丞相公孙痤门下任中庶子(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公孙痤非常赏识他的学识和才能。公孙痤病重时,向魏惠王举荐商鞅:商鞅年轻有为,是个难得的奇才,有能力担任国相治理国家。
商鞅不是魏国人,而是游学四方之后,选择在魏国落了脚。史籍记载;商鞅事魏一说,出自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一书中《商君列传》一文。这篇文章详细讲述了商鞅在未去秦国之前的所有经历。在这里我就不在叙述,码字了。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掌握政权,即位登基。而各路诸侯国君会晤,一致决定拒绝前往秦国参加典礼。这对秦孝公来说,简直是莫大的耻辱,于是,为了改变贫富的差距,为了改变诸侯卑秦的落后局面,让秦国尽快富有、强大起来,他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于是,商鞅在公孙痤死后,个人抱负在魏国得不到施展,听说了秦孝公颁布的求贤令,便带着李悝的法经来到了秦国的都城栎阳。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商鞅见到了秦孝公。初试和复试,商鞅给秦孝公讲述了尧、舜等帝王的治国之道,秦孝公不感兴趣。
第三轮面试的时候,商鞅道出了自己的真正主张,以法家学说为治国纲领,以霸道治国,力主秦孝公实施变法改革,进而实现富秦强秦的目的。秦孝公赞同商鞅的主张,但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刚刚即位的秦孝公怕闹出什么乱子来,便把改革的事情暂时搁置了下来。后来,当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之后,他任命商鞅为左庶长,鼓励并支持商鞅主持变法。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商鞅治秦。商鞅针对秦国积贫积弱的情况,商鞅在秦国共同施行了两次变法运动。并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对秦国的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后,开始针对各个方面开始了变法运动。
商鞅,卫国公族的后代,亦称卫鞅。少好刑名之学,初为魏相公叔座家臣。后入秦以富国强兵之道说秦孝公,被任为左庶长。于前356年(一说前359)实行变法,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改革旧的制度。旋升大良造。前350年将国都由雍迁至咸阳,进一步下令变法。变法十年,乡邑大治,国势日强。秦令率兵伐魏,逼魏割西河之地于秦。前340年,因功封于商十五邑,号商君,因称商鞅。秦孝公死,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标签: 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