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古历史国家认知的谬误和上古历史教育的谬误分析

犀牛历史 52 0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 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这是百度百科对秦始皇的解释,也是目前国家历史权威的认可和对国民历史教育实行的说教的认同。笔者泡网络,看电影电视,观书报杂志。无论中外都采用这种腔调。说中国发源于黄河流域,目前的版图内古代有众多的国家,是中原诸侯不断的侵略,在秦始皇时,形成统一然后又向外征战侵略的结果。但我观中国古代的典籍似乎和目前国家的历史认知和历史教育有冲突。在国家的统一历史上,我认为绝不是从秦始皇开始的,至少要提前两三千年的历史。因为中国的历史从开始就是“共主”的历史,也就是国家统一的历史。远的盘古,女娲,有羲氏虽不可考,《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从这段历史典籍里我们可以知道,那时间的诸侯开始是尊神农氏为共主的,只是神农氏衰落,各诸侯才目无尊长,各自为政的,及至黄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又“宾从”了。最后黄帝看到大家都“宾从”之后,自立为帝,成了新的天下“共主”。

  成为共主的黄帝可能和后来的周武王伐殷一样,大封有功之臣。毕竟中国人特别看重传统,有样学样。要不周朝怎样知道那么做。目前国人对先秦分封的部落或诸侯认知有错误。我认为那不是目前国民认知的国家,更应该是联邦制的一种国家形式。毕竟那时间生产力低下,离国都远的对其要求也低。在《尚书·禹贡》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銍,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国都以外五百里叫做甸服。离国都最近的一百里缴纳连秆的禾;二百里的,缴纳禾穗;三百里的,缴纳带稃的谷;四百里的,缴纳粗米;五百里的缴纳精米。

  甸服以外五百里是侯服。离甸服最近的一百里替天子服差役;二百里的,担任国家的差役;三百里的,担任侦察工作。

  侯服以外五百里是绥服。三百里的,考虑推行天子的政教;二百里的,奋扬武威保卫天子。

  绥服以外五百里是要服。三百里的,要和平相处;二百里的,要遵守王法。

  要服以外五百里是荒服。三百里的,维持隶属关系;二百里的,进贡与否流动不定。

  东方进至大海,西方到达沙漠,北方、南方连同声教都到达外族居住的地方。

  于是禹被赐给玄色的美玉,表示大功告成了。】

  这段记载很符合我的猜想。

  中国古代是有通用的“普通话”的,比如,周游列国的孔子说“雅言”雅言就是当时通用的普通话,也是官方通用语言。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这些人可能都是有传国的。获得分封的部落或诸侯,应该都是说一样的通用语言,至少能够听懂。要不,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何况,那时间有文化的人不多,各个部落首领操笔杆子的绝对都是中央王朝派遣或来朝学习的。

  再言大禹治水,如果国家不统一,语言不统一,生产资料如何做到调配?如何进行沟通协作?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他)于是命令羲氏与和氏,敬慎地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出历法,敬慎地把天时节令告诉人们。分别命令羲仲,住在东方的旸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别测定太阳东升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南方朱雀七宿黄昏时出现在天的正南方,依据这些确定仲春时节。这时,人们分散在田野,鸟兽开始生育繁殖。又命令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辨别测定太阳往南运行的情况,恭敬地迎接太阳向南回来。白昼时间最长,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火星黄昏时出现在南方,依据这些确定仲夏时节。这时,人们住在高处,鸟兽的羽毛稀疏。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别落日,辨别测定太阳西落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虚星黄昏时出现在天的正南方,依据这些确定仲秋时节。这时,人们又回到平地上居住,鸟兽换生新毛。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别观察太阳往北运行的情况。白昼时间最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星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依据这些确定仲冬时节。这时,人们住在室内,鸟兽长出了柔软的细毛。尧说:“啊!你们羲氏与和氏啊,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天,要用加闰月的办法确定春夏秋冬四季而成一岁。由此规定百官的事务,许多事情就都兴办起来。”】这是《尚书·尧典》的记录。,看看那时间的国家疆域和版图是不是仅仅是黄河流域,看看国家是否是统一的,也没有可能有通用语言进行沟通。

  舜让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这年二月,舜到东方巡视,到达泰山,举行了柴祭。对于其他山川,都按地位尊卑依次举行了祭祀,然后,接受了东方诸侯君长的朝见。协调春夏秋冬四时的月份,确定天数,统一音律、度、量、衡。制定了公侯伯子男朝聘的礼节、五种瑞玉、三种不同颜色的丝绸、活羊羔、活雁、死野鸡,分别作为诸侯、卿大夫和士朝见时的贡物。而五种瑞玉,朝见完毕后,仍然还给诸侯。五月,舜到南方巡视,到达南岳,所行的礼节同在泰山时一样。八月,舜到西方巡视,到达西岳,所行的礼节同当初一样。十一月,舜到北方巡视,所行的礼节同在西岳一样。回来后,到尧的太庙祭祀,用一头牛作祭品。

  以后,每五年巡视一次,诸侯在四岳朝见。普遍地使他们报告政务,然后考察他们的政绩,赏赐车马衣物作为酬劳。】

  这是中国文轩典籍第一次记载,国家对于文化政治制度的统一,和音律,度量衡的统一,他远远早于秦始皇对于这一切的统一。尤其是音律,在先秦那是国家制度的象征,而且虞舜还第一次为中国划分十二州,由于典籍没有留存下来,已经无从考证这十二州的位置。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夏禹的九州是在虞舜的十二州基础上划分的。

  近代在中国大地上进行中华文明的考古,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考古学家研究这些文化时都是采用分裂的方法进行研究,一个劲的追问,问什么这些文化会别的文化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就是不会把中国文化进行一个整体进行思索。没有典籍的文化我们不知道,从有典籍的文化说起,黄帝的妻子嫘祖是四川绵阳人士,看样子那时间的四川和黄河流域的交流有多频繁。黄帝曾经“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虞舜让人到交趾辨别太阳在南方的运行,《尚书·禹贡》织皮的人民定居在昆仑、析支、渠搜三座山下,西戎各族就安定顺从了。《穆天子传》说周穆王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今日的阿富汗境内。我们目前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为什么眼光这么短,仅仅围绕一个小地方思来死去,没有一个大局观呢?

  中国的古代共主不但可以说是中国统一历史的提前,也是中国法理统一的根本,因为发生在中国境内的远古斗争是民族内部的斗争,不是侵略的斗争。 他驳斥了那些说中国的疆域是从黄河流域不断侵略侵占的说法。

标签: 上古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