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被推翻后,一部分残余势力逃往漠北,历史上称作“北元”。后来 经历了几十年的演变和分裂,北元瓦解,分成鞑靼和瓦剌等部。到了 15世纪 中叶,瓦剌部在其首领脱欢、也先的统领下逐渐强盛起来,并统一了蒙古各 部,控制地域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连西伯利亚,南逼大明疆土,成为明 王朝北方的劲敌。
这时候,明朝统治集团内部宦官王振专权,政治黑暗,贪污成风,土地 兼并日益加剧,农民大量流亡。政治的腐败与经济的萧条,导致了明朝军事 力量不断削弱,北部防线逐渐南移。也先看到明朝边境防御日渐空虚,就不 断派兵南下袭扰,并乘势步步进逼,把自己的疆域逐步向南扩展。
明正统十四年( 1449年)二月,瓦剌派使者向明朝贡马,谎报朝贡人 数,企图多领赏品,王振由此下令削减马价,双方引起纠纷。也先早就想发 兵南下,于是便抓住这次机会,以明廷侮辱贡使、削减马价为借口,纠集大 军进犯大同,并分兵向辽东、宣府、甘肃等地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边报传至 朝廷,王振不顾众臣的劝阻,竭力怂恿年轻的明英宗御驾亲征,打算借皇帝 亲征之名,吓退瓦剌军队,也趁机抬高自己的声望。明英宗是个没有主见的 人,在王振的挟持下决定出征。八月十四日,明军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遭到瓦剌军的堵截包围。 翌曰,瓦剌军佯退,王振下令移营就水,阵势大乱。
瓦剌骑兵乘机进攻,明 军仓猝应战,将士伤亡过半,英宗被俘,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这就是历史 上有名的“土木之变”。土木堡惨败、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群臣相对而泣,上下一片惊 慌。十七日,皇太后孙氏和皇后钱氏接到英宗派人送来的密信,信中要求多 送金帛赎回自己。
皇太后急忙命人搜集宫中珍宝,装了八车送往瓦剌,结果 毫无回音。皇太后没有办法,只好命鄺王朱祁钰(英宗弟)代理朝政,召集 众臣商议战守对策。朝议中,翰林侍讲徐埕说:“我观验星象,看出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 可以解救国难。”徐埕话一出口,立即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
兵部侍郎于谦 站出来,义正辞严地斥责道:“倡议南迁的人该斩首!京师是天下的根本, 一动则大事去矣。宋朝南渡的教训难道大家忘了么?现在应立刻调集勤王之 兵,誓死守卫京师。”于谦的意见得到了皇太后、鄺王以及多数朝臣的支持。于是,朝廷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负责部署保卫北京的事宜。
这时,北京城内疲兵羸马不足十万,政局动荡,人心惶惶,社会秩序混 乱不堪。于谦受命于危难之秋,针对这种形势,决定先从稳定政局入手。一天,鄺王临朝理事,众臣哭诉王振的罪行,纷纷提出族诛王振以安 人心的要求,朱祁钰迟疑不敢答复。王振的党羽马顺上前喝斥,激起众怒, 被群臣一拥而上当场打死Q同时被打死的还有宦官毛贵、王长。
又有人乘势 捉住王振的侄子锦衣卫指挥王山,一时群情激愤,朝班大乱。鄺王吓得六神 无主,正要退避,于谦挺身而出,上前拉住鄺王,劝他当众宣布马顺等人当 死,百官无罪,这才将混乱的局面安定下来。接着廊王下令处斩王山,诛王 振党羽及全族。朝中的宦党势力受到打击,人心渐渐趋于稳定。
内患既除,但国不可一日无君。鄺王监国摄政,遇大事总不敢决断, 这对明王朝的战守非常不利。于谦等文武大臣多次劝谏,说服了皇太后和鄺 王,拥立鄺王即位称帝,统一朝政号令,从而扭转了动乱的局面,同时这也 从政治上打击了也先,使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诡计不能得逞。
稳定了政局,于谦又从各地选拔出有才干的将领,组成抗战的指挥集 团,开始着手调兵筹饷,整军备战。于谦等人首先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 东及南直隶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紧急集中北京,又派人到 京畿、山东、河南等地招募兵士,速成训练,以备调遣,又将通州(今北京 通县)可供京师一年之用的数百万石粮米运入北京,加强了后勤实力。
接着 于谦组织军民加固城墙,并疏散城外周围居民,加大防御纵深,又命工部赶 造兵器战车,同时将南京库存的军用物资赶运来京,还派人到土木堡收集明 军丢弃的盔甲兵器,以充实战备。经过这些措施实施,短时间内就组织起 二十二万兵强马壮的守卫大军,明军的守城实力迅速得到了加强。
十月,也先率瓦剌军分三路大举攻明。东路两万人马取古北口(今北 京密云东北),作为牵制力量;中路五万人马,从宣府方向进攻居庸关;西 路由也先自率十万主力,挟持明英宗,经大同进攻紫荆关(今河北易县紫荆 岭),企图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分进合击,一举夺占北京。
也先由熟知紫 荆关设防部署的被俘太监喜宁引导,率军偷越山岭,内外夹击,攻克了紫荆 关。此后,又挥师南下,经易州(今河北易县)北上直逼北京。于谦得到瓦剌入侵的战报后,立即奏请景帝朱祁钰,急调各地宗室的部 队进京勤王,以配合北京守军夹击瓦剌军。接着于谦召集抗战指挥集团,商 讨作战方略。
针对敌人的来势,兵马司提出,拆毁城门外民房,实行坚壁清野,以利于战守。都督王通发表意见说:发动军民在城外挖深壕,前筑工事据守。总 兵石亨则主张军队全部撤入城内,尽闭九座城门,坚壁死守。众将领虽然意 见不尽一致,但都认为瓦剌军来势凶猛,应先避敌锋芒,以守为主。
于谦不 同意这些意见,认为不应该消极防御,他向众将领陈述了自己的主张:“瓦 剌现在气势嚣张,据守不战则表示我们害怕他们,这就会更加助长敌人的气 焰。我们不能示弱,让他们轻视我们。我认为应该列阵于城外,用冲锋来迎 战他们。”众人听后,也觉得拒敌于城外更为主动,都同意了于谦的主张。
最后,于谦同众将领协商制定了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相互配合 的作战部署。于谦随即将调集的二十二万军队依城列阵于九门之外,都督陶瑾、刘聚 等将领分别统兵列阵于安定门、西直门等城门下,于谦则同石亨指挥诸军, 并亲率副总兵范广、武兴列阵在德胜门外,挡住瓦剌军的来路。
同时派都督 王通、副都御史杨善率一部分兵力防守城内。布置完毕,于谦下令闭门誓师,宣布任何人即使战败也不得退入城内。 并规定,将领临阵不顾军队先退的斩首,军士不听将领指挥先退的,后队斩 前队。于谦躬擐甲胄,身先士卒,眼噙泪花,号召守城三军:“要用我们的 头颅与热血,来雪皇帝被俘的奇耻大恨!”十月十一日,瓦剌军主力逼近北京。
也先命军队列阵于西直门,而把 英宗放置在德胜门外,想要迫使明廷献城投降。于谦不为所动,决定先发制 敌,打一打也先的气焰,于是命令都督高礼、毛福寿率军出击,在彰义门 (今广安门西十余里)北打败了瓦剌军先锋,斩杀数百人,夺回被俘者千余 人。这天晚上,于谦又派薛斌率军潜入瓦剌军营,偷袭成功。
瓦剌军受此两 挫,士气大为折损。也先原以为明军不堪一击,没想到北京守军阵严气盛,战斗力这么强, 开始感到有点惊恐。也先料想如果继续打下去,恐怕于己不利,便采纳了降 阉喜宁的计策,遣使入城,邀明廷派大臣“迎驾”议和,企图诱于谦、石亨 等人前来,将其扣留,使明军失去指挥,不战自溃。
于谦马上意识到这是一 个阴谋,但为了揭穿也先的诡计,掌握主动,遂派赵荣、王复前往谈判,同 时,于谦下令守城将士不得谈论议和之事。也先见于谦、石亨等重要将领未到,就借口来使官小,不与谈判,要明 廷派于谦、石亨、王直等人前来。这时朝中主和派又乘机大倡和议之策,景 帝一时难以决断,就派人征求于谦的意见。
于谦坚定地回答:“现在我只知 道有战事,其他事一概不愿听到”,并劝景帝说:“当前应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于谦的一番话坚定了景帝抗战的决心,粉碎了也先的阴谋。十三日,也先撕下了议和的伪装,集中主力向德胜门发动进攻。于谦 令石亨在城外民房设置伏兵,派小队精骑主动迎击,交战后佯装败退,诱敌 进入设伏地域。
也先果然中计,率万名骑兵紧追不舍。范广出其不意,指挥 “神机营”突然发射神铳、火箭,打得瓦剌军晕头转向。石亨乘几率伏兵投 入战斗,前后夹攻,瓦剌军死伤无数。号称铁颈元帅的也先弟弟勃罗和平章 卯那孩也中炮身亡。也先这时才发现明军主力就在德胜门,于是急忙撤军, 集中力量转攻西直门。
都督孙镗率西直门部队迎击瓦剌军,杀败了瓦剌军先锋。但也先不断增 兵,孙镗力战不支,想退入城中。负责监军西门的给事中程信严令不许开城 门,让城上守军发射火器轰击瓦剌军,配合孙镗守军战斗。这时高礼、毛福 寿和石亨率援兵从彰义门、德胜门赶到,会合孙镗三面围攻瓦剌军。
瓦剌军 抵挡不住,在也先的率领下仓皇向西南方向退去。十四日,也先整顿兵马,再次进攻彰义门,于谦派武兴、王敬率军迎 战r明军前队以神铳轰击,后队列弓弩继进,将瓦剌军击退。这时,景帝所 派的监军太监率数百骑企图抢前争功,冲乱了明军的阵势,副总兵武兴中箭 牺牲。
瓦剌军乘势反击,追至土城(在德胜门外)。在此危急时刻,土城居 民纷纷爬上屋顶,大声呼喊,向瓦剌军投掷砖石,配合明军打击瓦剌军。佥 都御史王竑和都督毛福寿又率援军赶到,再次打退了瓦剌军的进攻。此时,进攻居庸关的五万瓦剌军也遭到守关明军的顽强抵抗,被迫撤 退。
也先见北京城防守严密,屡战不利,手中的英宗又失去了要挟作用,在 得到中路军兵败居庸关的消息后,又获悉各地勤王军即将到达,他害怕后路 被切断,于十五日夜间偷偷拔营撤走。于谦发现也先撤军,立即派石亨等集 中火炮轰击,并急令明军乘胜追击,又在固安(今河北固安)、霸州(今河 北霸县)歼灭瓦剌军万余人,擒获其将领四十八个,夺回被掳人口、牲畜数 以万计。
至此,北京保卫战取得了完全的胜利。瓦剌败退后,于谦继续加强北方边镇的防务。也先几次出兵南犯,都被 击退。在武战不胜,求和不成的情况下,瓦剌被迫于景泰元年(1450)八月 无条件释放英宗回朝,恢复了对明朝的臣属关系。其后,瓦剌内部矛盾不断 加剧,势力渐渐衰败下去,明朝北方边境的威胁才得以解除。
标签: 北京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