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发的故事
鸣 弓
牵一发而动全身,头发对人体之重要,于此可见。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孝之始也。”这是儒家的观念;释教要求信徒剃光头,佛却一头秀发,圆寂后还有专门的发塔供奉佛发;道教且有专门掌管头发之神,名苍华,字太玄。于是,围绕神圣的头发,演绎出了许多故事,政治的,军事的,宗教的,民俗的,社交的,爱情的……兹将相关资料整理排比,略加诠释,乃成此文;为避免和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同名,也依据实际内容,乃有此题。
发,《说文》释曰:根也。段玉裁注曰:顶上毛也。头发,包括其近亲胡须,是父母留给儿女的礼品,除脱落部分,大抵要相伴人一生 。
这与生俱来的毛发,被赋予道德礼仪负荷后,学问就多了。
古有成童礼:三月之末,择日为儿童剪发,留下的那部分为固定发型,在男称“角”,在女称“羁”。童年好友因称“总角之交”。成童年龄为15岁(一说8岁),成童前长发也要剪短。史载一则幼童剪发故事,很是感人:邓禹的夫人疼爱5岁的小孙女,亲为剪发。老祖母眼花,手也有点抖,误伤了孙女后额。小孙女竟忍痛没吭一声。事后人问缘故,她说:“当时并非不痛;我想奶奶那么大年纪,因为疼爱我才为我剪发,我怕喊‘疼’会让奶奶伤心,所以就强忍着。”这位自小懂事、善解人意的邓姑娘,就是后来东汉和帝的邓皇后。
成年,举行成人礼,男曰冠,可戴帽子;女曰笄,就是用簪子束发。新婚礼有结发仪式;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故称。原配夫人亦称“发妻”。痴心女子也有剪青丝以为爱情信物,赠送恋人,表示忠贞不渝的。
有时头发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卫后兴于(鬓下去宾加真)发”,张衡《西京赋》此句所吟的卫子夫,正是凭一头稠美的黑发赢得汉武帝青睐,做了皇后。蒲松龄的《姊妹易嫁》故事也和头发很有些关系:姊嫌未婚夫毛郎家贫,誓不嫁,妹代之,毛郎自然心存感激。然妹秃发,却是毛郎心病,怕人笑话,拟富贵后易妻。这杂念一闪,竟导致他科考失利。后乡试中第一,其妻也长出一头浓密黑稠的秀发。而原来一头秀发的姊,却嫁了个浪荡子,很快破落,夫死,遂愤然削发为尼。和 卫子夫不同,这姊妹俩是命运决定头发的生长状态和去留。
头发或密或疏,遗传使然,并不受个人意志影响。然而,女性还是多喜欢有一头浓密的秀发,若先天不足,便用假发充真,取他人之发合己之发以为结。假发,由剃贱者或刑徒之发而来。杨贵妃常以假鬓为首饰,好服黄裙,显得很扎眼,引出了两句民谣:“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老百姓对上层的骄奢腐化深恶痛绝,乃诅咒如此。《新唐书》载,薛季昶任河北按察使时,杖杀了一县尉,此人作恶多端,罪状之一即是“髡民女之发为(鬓字去宾加也)”,强剃百姓秀发拿来充当自家假发。
假发的第二个来源是贫者剪而卖之。晋代陶侃早孤,家贫,有友人来访,仓促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鬓字去宾加皮)(假发),换来酒肴,招待了客人,后世传为美谈。元人柯丹丘诗咏其事,与孟母并提:“剪发常思侃母,断机每念轲亲。”
头发,和自然界许多事物一样,也会随着生长而变色。春红,夏绿,秋黄,冬白,色随季节变;少黑,老白,白久则黄,发因年岁易,皆是自然规律使然。
白发表明年老,而敬老乃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古代的敬老优惠政策,举其要者有:免除赋税徭役;享受“杖”(拄杖行走)的待遇,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不擒二毛,鬓发斑白还可免做战俘呢。至于皓首穷经,有如今之所谓学到老,会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白发毕竟是衰老的标志,政策再优惠也无法抵消青春不再的无奈。浪漫的李太白,喟叹“高堂明镜悲白发”;豁达的苏东坡,因“早生华发”而自嘲“多情应笑”;矢志报国的辛弃疾,因功业未成而浩叹“可怜白发生”!
“公道世间唯白发,富人头上不肯饶。”这诗句道出了白发的固有秉性:无分贫富贵贱,该白就白,毫不留情,才不管你对镜流不流泪呢!白发早生,除了遗传因素,也和心情有关: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人生苦短 ,怕老之心,常人皆有,而官场行走诸公尤盛。少年得志称黑头公,自然春风得意;可白发青衫官场混到老还是个小科长,就很无奈。官人特别希望头发永葆黑色,一黑到底,白了也要人工使之返黑。“李林甫婿郑平为省郎,林甫见其鬓发斑白,因曰:‘上明日当赐甘露羹,郑即食之能乌鬓。’翌日食之返白鬓如翳(去羽加黑)。”此故事载于《明皇杂录》,属小说家言,不可当真。若真有这种神奇的甘露羹,放在当代中国,其热销当不在壮阳药之下。 黑发食品固不存在,但白发染黑却确其事。
王莽大约是皇帝染发第一人。《资治通鉴》记载:更始元年(公元23年),时局危如累卵,灭亡近在旦夕,王莽欲自示外安 ,乃染其须发,立杜陵史谌女为皇后。王莽原本就善于在头发上做文章:当初他头发乱蓬蓬,脸上脏兮兮, 表示为国操劳,无暇自洁,骗取皇帝信任,由“安汉公”而“假皇帝”而真皇帝;这一回,他又从讲政治的高度把须发染黑,以稳定政局,安抚人心。当然这只能是心劳日拙,仅过了几个月,假黑发的王莽便做了刀下鬼。
冯梦龙《古今谭概》也记录了一则官员染发故事:顾太仆居忧(守孝休丧假),发须皆白,起复北上,以药黑之。人笑曰:“须发亦起复矣。”你老要重新掌权了,须发也跟着恢复青春了!
曾经有句广告词:黑头发,中国货。把头发比成“货”是否恰当,姑置勿论,而某些场合古稀花甲老人却一色的乌发如云,确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也算中国特色吧。改革开放,白发染黑,黑发染花。染发剂需求大增,拉动内需,也为生活增色添彩。五彩斑斓,从头做起,头发颜色假,实在无所谓,只要头脑中的“主义真”就行,有人认为这年头头发多灾多难,实在多虑了。头发“受难”再多也不痛,只要头脑不遭禁锢思想自由就好。
说完染发,该说剃发。尽管须发神圣,不可毁损,但也有非剃不可的种种特例。
其一是宗教仪式。佛教得剃度,是要给出家的人剃去头发,成为僧尼,皈依佛门。照佛家经典说,此举意在“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唐代项斯赠僧诗有“多因束带热,更忆剃头凉“的谑言,五代齐己则有“金刀闪冷光,一剃一清凉”的调侃。倒也是,溽暑逼人,汗流如注,一头长发确是负担,真不如剃个光头清爽痛快呢。并非所有剃光头的都虔信佛法,一入佛门,可免徭役租赋,有人实际上是冲着这些好处而来;即令当今,庄严宣誓加入组织的,也不见得个个皆是为了献身“主义”而来,有人紧盯着的其实是权力寻租。
有一则笑话:一里尹(基层组织负责人)押罪僧赴戍,僧狡黠,将里尹灌醉,剃了光头,并将绳索反套在里尹脖子上,而后从容逃走。翌晨,里尹酒醒,寻遍屋子不见罪僧,摸摸自个顶,秃了,看看自己颈,套着绳索。他于是大惊,“和尚原来在这里,可是我上哪儿了?”这个里尹固然愚不可及,但也说明宗教仪式的剃发会给俗人带来怎样的思想冲击。
其二是刑罚。头发愈是看得神圣,便愈显剃发惩罚之严厉。剃光头曰“髡”,剃鬓角曰“耐”。这在古代都是相当重的刑罚。当代中国随着“破四旧”左调而来的,居然是剃阴阳头等古老刑罚,这自然是红色浪潮里的黑色幽默。而曹操的割发代首,被当做玩骗术的典型予以口诛,这是不了解古代刑罚的表现;应该说曹阿瞒那一回并没有玩瞒骗术,倒是动了真格的,主动接受惩罚,非常难得。
其三是特殊需要。商汤建国之初,大旱五年,他向上天祈祷,为表诚意,剪自己头发以代牺牲,敬献天帝。此举既赢得了民心,也感动了天帝,甘霖乃沛然而降,汤为救灾作出了巨大牺牲,正如宋儒曾巩所言:“先王之于救灾,发肤尚无所爱,况外物乎?”
越王勾践打了败仗,便剪发文身,立志复仇。他的剪发,似是明志,是政治宣言书。
《三国演义》写了曹操在战场上割须弃袍,那是逃命的需要。无独有偶,金国兀术也在战败危急时刻,靠剃须髯改变面貌得以逃命。
当然,最具轰动效应的还要数唐太宗剪了胡须来为大臣治病,白居易诗咏其事曰:“剪须烧灰赐功臣,李(责力)呜咽思杀身。”皇上能够献出原本不可毁损的胡须为你治病,李(责力)能不感激涕零,立誓以死相报?
与上述有限的或个别的剃发剪须不同,满族人入主中国以后,强力推行大规模全民族的剃发运动。这场遭到汉人强烈抵制,频频引出流血冲突的剃发运动,据史书记载和一个叫孙之獬的山东人大有干系。
满族初入中国,衣冠一仍汉制,凡中国臣子,皆束发顶进贤冠,为长袖大服,分为满汉两班,有山东进士孙之獬首剃发迎降,以冀独得欢心,乃归满班,满以为其汉人,不受;归汉班,汉以为其满饰也,不容。于是羞愤上疏,略谓: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依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于是削发令下,“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大军所至,剃头匠随焉。
面对剃发令,百姓高呼:“安得官军来,为我保此发肤,苟有倡议者,即揭竿相向矣!”百姓把保卫头发衣冠甚至看得比保家卫国还重要。当然这只是传统观念作出的即时反应。过了那一阵子,在头和发之间,绝大多数人还是明智地选择了“留头不留发”。那个孙之后被暴动的乡民杀死并诛灭全家,发剃了,头也掉了。
辫子留定过了近两百年,洪秀全的反政府斗争又和头发纠缠在一起,主张恢复汉族束发。清政府针锋相对,指斥太平军为“发逆”。老百姓则面临两难的选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军杀,还是辫子的被长毛杀!
国人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吃的苦头已经够多,可问题并未到此结束。近代民主革命风云起,剪辫子又成了勇敢的革命行动,遗老遗少们自然扛起了保卫辫子的使命,投机派则留着辨子,或盘起或放下,视对立双方力量消长而定,随机应变左右逢源。
当代中国,有形的辫子早化历史陈迹,但无形的封建辫子还随处可见。而“抓辫子”更是一些流氓政客习用的威慑手段,被抓得头皮发麻,战战惶惶;抓的,则是颐指气使,洋洋自得。深谙政坛抓辫子厉害的邓小平,曾用戏谑的口吻说他是维吾尔族姑娘——辫子多!人们都去忙抓辫子和防被抓了,哪有心思干正事呀?怪道那么多年经济发展缓慢,都是讲政治抓辫子闹的!今后苟有以抓辫子为业者,当全国共诛之,全民共讨之。
最后,还有几个和头发有关的词语典故,也顺便一提。周公一沐三握发,成了爱惜人才的美谈;孙敬发悬梁,苦读成大儒,发悬梁遂成为发愤自学之代称。怒发冲冠发指眦裂时,头发充任情感的形象大使。俗谓“头发长见识短”公然歧视女性,毫无科学根据;古语“发短心长”喻老年智谋深倒也不无道理。今有人削发明志是在学勾践吗?其实,真正的志要立在心中,不是挂在嘴上,明在发上;心中若无志,天天进理发店也是零——如果不是被人视为精神病的话。
须发故事讲的不短,怎么样,还有趣吧。《4530》
标签: 儿童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