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读班超传

犀牛历史 72 0

侃读班超传之一:历史不过如此

  

  司马迁写的《史记》是一部私人所著的史书,也就是说既没有受政府的委托,也没有受到最高领导人的批准,连民间组织的集体行为都算不上。

  所以在落笔的时候难免用了一些春秋笔法,为的是避讳。说事儿的时候难免“自”舒胸臆,为的是过瘾。又加上只是自己一个人去写这么大部头的一部书,就得尽可能的精炼,以减少工作量。但估计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竟然写成了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自其以后的两千年里,不管是官方或者民间修史都受到了他的影响:基本上就是本纪、世家、列传,加上书、表、志等,东西写完了在结尾一定要加上“曰”和“赞”什么的,而且也都跟着用起“春秋笔”来了。历史的写法不过如此。

  只可惜后来者未能居上:文笔不够雄浑,气节不够刚烈,胸怀不够大度。书写出来的历史难免沦为了一桩桩“三皇五帝神圣事”,让人只能读着宫闱里的争斗,臣工间的权谋,好的冤死,坏的坏死,不好不坏的死的莫名其妙,总之都得死。所以有很多东西也被这春秋笔法、帝王家事、刀光剑影以及河流样的鲜血湮没了。历史的内容不过如此。

  这样也好,成全了很多人,作家跟着编,学者跟着抠,票友跟着吵吵、看客跟着起哄。玩呗!玩好了觉得高兴,玩不好打发无聊。历史的功能不过如此。

  不过班超算个异类,确切的说,整个班氏家族算个异类,既非王室,也不是外戚。一家子从爷爷到孙子全都在《后汉书》中有传记,其中还包括两个女的。这在充斥着帝王家事的史书中难道还不算异类么?既然都是从读班超传引起的,那就从《班超传》开始,咱们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乱读一气吧。历史的读法不过如此。

  侃读班超传之二:老班家的历史问题

  带着无限的景仰与好奇,俺阅读了班固在《汉书.叙传》里的有关描述。

  原来,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约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叫子文的人,出生的时候被人扔在一种叫“瞢”的植物丛中,“而虎乳之”,所以能够活下来。因为楚国的人管老虎叫“班”,所以就管这个人也叫“班”,所以这个人就是班氏的祖宗。

  联系到后来老班家的发展轨迹,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不由让人感叹:看来吃大葱的确实不能跟吃水果的比,喝三鹿的绝对不能和喝虎奶长大的攀。

  后来就简单了,祖宗班壹在秦末避难于楼烦,放牧发了财,惠帝、高后时期已经“以财富称雄边地”,每次出门打猎的时候,有骑兵仪仗队,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地,然后从班孺开始就都当官了,然后就成了书香门第、儒学世家。

  我在这里的复述绝对不会比原文用了更多的字数。一个在史书上占据了很大篇幅的家族的发家史就这么简单?岂不让人失望?

  错!同志们,如果真这么简单,唯一的解释就是班家的祖坟冒了青烟了,这个可能性有,但是不大。这里还是有点意思的。让俺发挥极其阴暗的想象力对此做以解读。

  当时的楼烦大致在今山西省西北部的保德、岢岚、宁武一带,民风强悍,在战国时期,这里的军队善于骑射又极有战斗力,搞得赵国很头疼,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打败楼烦后,特意将楼烦军收编,以增强战斗力。楚汉相争之际,双方都把各自的楼烦兵单独编队,当突击队员使唤。一旦在战争中能够击毙或活捉个把的,是要特意注明“斩楼烦将多少,生得楼烦将多少”的。

  而且,楼烦地区靠近匈奴的势力范围。

  你想,一个外来户,到一个“民风强悍”,而其靠近匈奴的势力范围的地方去干什呢?——避难,还放牧!?还发财?!真不愧是吃了虎奶的后代啊~~

  所以俺大胆推测,班家祖宗班壹,走的是一条由游侠到豪强的武力崛起的发展之路的!

  原因很简单,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中,靠运气,靠以德服人、韬光养晦、装孙子都是白费的,行不通的,和平崛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一定得有点非同寻常的手段:起码得应付得了本地的内部竞争吧?起码得应付得了匈奴的劫掠吧?否则别说他家后来的“数千群”马牛羊连根儿毛都不能剩。估计刚到楼烦,还没来得及喘口气,那点家底就得给人抢光喽。

  而且《汉书》里也留下了蛛丝马迹。书载,班孺为人“任侠”。不管史记还是汉书、后汉书,对侠的描述,都没有超出韩非子的概念和说法:“以武犯禁”。在乱世之中,他们也许能成为基本的道德和秩序的民间维护者,在太平年景他们是即有秩序的破坏者,封建权威的挑战者。历史上因“任侠”而“游侠”,继而成长为豪强的例子很多,绝对可以单独写一本书。汉武帝时期,地方豪强已经成为中央集权的心头之患。他们拥有大量土地,聚族而居,依仗暴力和财富,逃避赋税,对抗官府,杀人越货,无恶不作。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任用酷吏,先后诛杀了南阳宁成、河内郡穰氏、定襄豪强等。

  不管你是否同意,发展到后来,老班家是有人、有钱、有地、有枪(武装)。到了这个地步,风光程度如前所述,离豪强也就不远了。然而他们却在此时来个一个聪明的转身——班孺当官了。

  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基本就是举荐制度。有了钱想攀关系不难,有了关系想被举荐也很自然。但是老班家人毕竟是喝了虎奶的,他们没有让人失望,起码书上是这么说的。

  总之,家族的转型是成功的,影响是长远的:其一,使老班家逃过了一代雄主汉武帝对全国豪强的打击。其二,从此后家族踏入官场,二百年后将演绎出一段精彩的历史。

  侃读班超传之三:班固惹的祸

  公元54年,即建武三十年。班超的父亲去世了。死的时候职务是徐县县令。一个清廉的县令,以至于班超要靠当临时工抄书,来赚钱奉养老母。死后留下《史记后传》六十五篇。当时班超的哥哥班固正在洛阳读书,听到噩耗后,回家居丧。

  期间,他认真研读父亲留下来的遗作。二十二岁这年,班固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著史。一部未来和《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的书因为这个决定在二十多年后诞生了,这就是《汉书》。而在八年以后这个决定险些要了他的命。

  公元62年,永平五年。有人给朝廷上书,控告班固私自修改撰写国史。

  看来英才总有人妒,写作行为一旦和政治挂上了边,就变得莫名其妙。

  汉明帝刘庄反应敏捷,动作迅速:“将班固收捕大京兆狱中,家里的书全部没收”。

  这是很正常的,刘庄这个“明帝”不是白叫的,他是个大明白人。

  比如他当政的时期,就经常通过减免赋税来进行经济生产的宏观调控;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给男子赐爵,给鳏寡孤独贫病困苦的弱势群体赐粮食)来拉动内需;每年春秋举行两次活动,赐给70岁以上老人鸠杖,酒肉(推行养老礼),以此促进社会和谐和精神文明建设。

  在吏治上则是铁腕。除了经常亲自带领官员搞搞祭祀活动,以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品德教育外,对不称职的官员也不惯毛病,象太尉、司徒、司空这样三公级别的中央大员免了一批不说,对朝中其他大臣也经常的免职更换,弄得大臣们事事谨小慎微,不敢乱来。这样一来,即肃清了吏治又紧紧的抓住了权力。

  而且,在班固入狱之前,有一个扶风人叫苏朗的“伪言图谶事”,被砍了头。

  “谶”可是刘秀这一枝儿人能够最终取得皇权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武器。最有名的图谶有两个:一个是名叫李通的人说的 “刘氏复起,李氏为辅”。还有一条就是所谓《河图赤伏符》的书里写的:“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也就是说图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东汉政权的合法性。苏朗你敢不着边的随便弄,必须得杀。

  象私自篡改国史这样的事,搁在哪朝哪代都是要命的的事,尤其班固当时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笔杆子,是儒生们敬重的对像,他要私改国史的话,后果真的会很严重。难怪汉明帝起了一丝杀心。

  谁都明白,绝对的凶多吉少。

  班超更是心急如焚。他的哥哥尽管九岁时就能作文诵诗赋,堪称神童。长大了博览群书,才学无双,又因上书东平王刘苍议论时事、推荐人才,大大的出了一次风头。可京兆狱一旦开始审理,刑具加身,一切都白搭。

  他知道自己的哥哥文笔好,可是口才不行,在重刑之下,更难表达清楚,于是挺身而出,为班固上书申辩。

  具体的做法是“诣阙上书”,也就是越级上书中央司法机关申冤,而班超则是直接向皇帝告状。

  看来汉朝的司法制度还是比较健全的,刘庄在皇帝的位置上还是履行职责作为了的,他召见了班超。

  史书记载班超“有口辩”。这一看,是名不虚传。朝堂上他向皇帝说明了班固著史的目的:

  一是要完成父亲的遗志,把六十五篇《史记后传》中写的不够详细的地方补全,做一个孝子。

  二是觉得司马迁写的史记,记载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就没了,后来的人写的良莠不齐,容易在学术上引起混乱。修史是为了要形成共识,续写大汉王朝的光辉历史。

  第三,司马迁史记中的很多说法“是非大谬于圣人”,歌颂了一些游侠之流的人物,对士大夫这些知识分子记述的太少,有教导人们搞无政府主义的嫌疑。还写了一些货殖列传什么的,倡导市场经济、重商主义,不知道赞扬老老实实安贫乐道的人,这和朝廷倡导的儒家思想严重不符。修史是为了以正视听,让今后人们的思想和皇帝保持一致,符合主流思想,主流精神、主流要求。

  以上内容史书上没有记载,是我大胆的猜测,但绝非杜撰,而是依据的想象并总结的。

  对班固的思想体系的评价,不是我这个水平的人敢于尝试的课题,那太难了。但以上大致反应了班固修史的基本思路。

  班超在皇帝面前“具言固所著述意”。皇帝被打动了:是呀,国史就是俺家的历史,不能乱写,一定要维护俺家的形象,有利于俺家的统治。有这么个大笔杆子主动要求给俺家写写家谱没什么不好,尤其他说的第三点,嘿嘿,我喜欢。

  书捏?我看看。无巧不成“史”,地方官的书及时的递到了朝廷,刘庄一翻一看一拍大腿,好!班固真是奇才!得了,行个方便。于是任命班固为兰台令史,掌管宫廷藏书,并负责藏书的校勘工作,“与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给俺爹写传记!

  啊?!就这么就处理完了?

  人生大起大落的太快,真是太刺激了。

  侃读班超传之四:班超的两个榜样(1)

  日子还是照样过。妹妹班昭早就嫁出去了,老班家哥俩和老母亲一起,还得过清贫的日子。班固是个文人,虽然混上了皇家图书馆的管理员,可是工作任务重。加上还得继续修史,清苦的很。

  所幸班超“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尽管他“为人有大志”,但百善孝为先。为了赚钱侍奉老母,他充当起了人肉打字机,为官府抄书。

  这个工作很没意思,那时候蔡伦还没改革造纸术,纸质书还没普及,抄书基本还是全靠毛笔往小竹条上一点点的描,其枯燥程度可想而知。

  通过营救班固的举动,班超敢于担当的性格、超强的心理素质、极具感染力的口才等才能都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皇帝对他也有了一定的印象,但只是印象。

  日子还是没意思。于是牢骚就来了。一天抄着抄着书,班超把笔一扔,轻吼一声:“我堂堂大丈夫,别的干不了,难道不能学学傅介子、张骞这些前辈们,在异域立功侯封吗?天天写这个有鸡毛意义?”。按照一般人物传记的写法,照例有一帮人取笑这个临时工,照例他也反驳:“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这就是投笔从戎的故事。

  小时候总觉得投笔从戎嘛,就是把笔一扔,“仰天长笑出门去”,然后当兵打仗去也!其实看了原文才知道,“投笔”和“从戎”之间间隔了十一年,他还得过十一年与理想遥不可及的日子,很没意思的日子。

  为了进一步了解班超,俺读了一下《汉书》张骞、傅介子的传。结果让俺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大秘密——在班超的心目中,一定有一个被自己或者史家隐藏起来的偶像!下面且听我从头道来。

  班超口中的张骞是何许人?

  大家都熟悉。皇帝侍从,公元前139,汉武帝欲联合大月氏攻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结果在路过匈奴地盘时候被俘,扣留了十年多。不过匈奴还算够意思,给他分配了一个老婆,估计是美人计,张骞也就将计就计了。

  但他始终保留着汉朝出使用的符节。好不容易想办法跑到了大月氏部落,可大月氏拒绝与汉朝结为战略伙伴关系。在归汉途中,他又被匈奴捉住,又扣了一年多。后来趁匈奴内乱,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汇报了西域情况,被武帝授以太中大夫职务,是个散官。其后,随卫青征匈奴立功,封博望侯。再后,随李广进攻匈奴,因延误了军期,用侯爵位赎了死刑免为庶人。

  公元前119年他又领着三百来人,“牛羊金帛万数”,出使乌孙。到了乌孙,张骞又派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开展外交活动,与各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后来人们把他的事迹称为“凿空”西域。有人说凿空指的是前所未有的探险,或者是“开混沌之初”。

  我的理解——在汉朝与西域没有接壤的边境线的情况下,在中间隔着匈奴的一片“飞地”上发展外交关系,是为“凿空”。在有了飞机的时代,这很容易,可当时这也算得上前所未有了。以至于后来出使西域的人都称为博望侯,为的是借张骞的名以获得当地人的信任。

  傅介子又是什么样的狠人儿?

  汉昭帝的时候,龟兹、楼兰等国又开始不大消停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后咱们再说。总之最严重的是杀死了汉朝廷派遣的使臣,朝廷觉得很没面子,很生气。傅介子当时任骏马监的官职,也就是皇家司机班的班长,主动要求带着皇帝的诏书去责问楼兰、龟兹的国王。大将军霍光批准了他的请求。

  傅介子到了楼兰国后,楼兰国王表示服罪。并提供情报,说匈奴的使臣才从这里过境,要去乌孙国,途中还要经过龟兹国。傅介子得到了这一情报后,立即领着人跟着匈奴使者的屁股后头一个劲儿地撵。从乌孙到龟兹,龟兹再到大宛再回到龟兹,绕着西域地界跑了大半圈,终于撵上了。然后就领着人把匈奴的使者全杀了。

  这是这个狠人办的第一件狠事儿,千里追杀。

  当然还有第二件狠事儿。

  侃读班超传之五:班超的两个榜样(2)

  因为第一件狠事儿,傅介子回到朝廷,级别被提升为中郎将,职务变成了平乐监。

  过了不久,楼兰王安归继位,成了楼兰国主。由于楼兰地区处在交通要道。北边匈奴,东边是汉朝,两头挨欺负,两边都不敢得罪,还想多占点便宜,搞得首鼠两端。

  更不地道的是替匈奴当奸细,送信叫匈奴发兵刺杀汉朝使臣。还扣留了安息、大宛等国使臣的使节、印信和给汉朝的贡物。汉朝真生气了。

  傅介子给霍光出了个主意说:“楼兰、龟兹数次反复,若不杀一儆百、给以惩戒,他们是不会服的。我觉得龟兹国王容易接近,愿意去刺杀他,以显示汉朝的天威。”霍光说:“龟兹太远,不如去楼兰,你要有胆量,可以在那里搞一个试点嘛。”

  于是傅介子同一百多名将士携带着金帛,扬言奉皇帝诏,要给西域各国国王赏赐。他们到了楼兰国,楼兰国王不敢见傅介子。傅介子就带人离开了楼兰国都,到了楼兰西部边界,然后请国王派来的翻译官捎话给楼兰国王:“我们有的是黄金、绸缎,要赏赐各国,你不要我就给别人了,你可别后悔!”说着,把带着的金帛拿出来给翻译官看。翻译官回去把这些情况一说,贪财的国王屁颠儿屁颠儿地就来了。

  先吃个饭吧。傅介子在帐外设宴,同国王坐在一起喝酒。期间他让人把带来的黄金、绸缎拿出来一通显摆。安归同志看的眼发直,一个劲的喝酒,不一会就喝大了。傅介子趁机说:“天子派我给您带几句话,你过来一下。”国王就跟着傅介子走入帐内,等待他的是闪闪发亮的——不是黄金——两把钢刀。两名军士持刀从国王身后刺入,利刃穿胸,国王一声没吭就死了。

  人为财死,不过这个国王真称得上是生的伟大,死得憋屈。

  国王的官员和随从吓得撒丫子全撩了。傅介子通告楼兰全国:楼兰国背叛汉朝,天子派我来诛杀国王。汉军大队人马就要来了,谁要不服,立即灭了你们国家。然后立安归的儿子当了楼兰国王。

  两刀。三句话。事情摆平了。

  傅介子带着安归的人头回到汉朝的宫廷。满朝文武无佩服傅介子勇气和胆略。说他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威仪,立下了大功。 其后,朝廷封傅介子为义阳侯,赏赐食邑七百户。刺杀楼兰国王的两名将士也升补为侍郎。

  这就是第二件狠事儿。一次招摇过市的刺杀行动。一次兵不血刃的政权颠覆。两千多年以后还有人捡了傅介子玩剩下的东西,起了个名字叫“斩首行动”。

  这个人够狠吧?可是还有比他狠的,这个人就是被隐藏起来的偶像。我们简直可以称他为大仙儿了,下面隆重出场!

  侃读班超传之六:陈汤的故事

  他叫陈汤。

  什么?你不认识陈汤?那你一定听过这样一句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的成长史充满了坎坷。他的故事绝对够写个长篇的,所以咱们得慢慢说。

  他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穷的到了借钱不还(大概是还不起)的地步,乡里都觉得这人不地道。但他喜欢读书,文章写得也很好。后在长安得了个太官献食丞(皇帝御用端盘子的)的工作,又认识了富平侯张勃。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张勃向朝廷推荐陈汤。在等待分配期间,他的父亲去世,陈汤听到了死讯,没有奔丧回家。因为一旦回家居丧,没个三五年的出不来,机会也就没了。

  因为这件事他被司隶检举不遵孝道,将拘捕下了狱。同时推荐他的张勃因举荐不当,也被连累,削减了食邑二百户。也是在同时陈汤的伯乐张勃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这还只是陈汤的第一次倒霉犯事儿。

  后来又有人大力举荐,陈汤终于被任为郎。得到了工作的陈汤似乎不很知足。多次主动请求出使外国,几年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校尉甘延寿奉命出使西域。

  当时西域的情况较为复杂。简单的说就是郅支单于杀了汉使后,逃到西域给康居王当了倒插门女婿。然后他领兵袭击邻国乌孙,杀掠人口,抢夺牲畜财物。乌孙不敢追讨,只能躲避,“不居者且千里”。后来他还狂性大发,杀死了康居王的女儿贵人等数百人,还把一些尸体支解后扔进都赖河里。并派使者胁迫阖苏、大宛等国年年给他进贡。

  但是郅支有点牛大了。不但扣留了汉使谷吉等人的尸体,而且侮辱汉使。更不幸的事他将遇见号称当朝独一份的陈汤(枭俊擒敌之臣,独一陈汤耳)。

  陈汤与甘延寿了解了郅支单于的这些情况后,公元前36年出使西域。注意,是出使,不是出兵。所以只带了一支护卫军队。

  陈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每当路过城镇或高山大川时,他都登高远望,认真观察记录。

  到了边境,陈汤把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他们没有可以固守的城池,也没有善于使用强弩的将士,如果我们召集起屯田戍边的兵卒,再调用乌孙等国的兵员,直接去攻击郅支,他绝对守不住,逃跑也没有可藏之处,这正是我们建功立业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甘延寿认为他的分析很有道理,就说要奏请朝廷同意后行动。陈汤说:“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请大家记住这段话)。意思说这是一项大胆的计划,那些朝廷公卿都是些凡庸之辈,一经他们讨论,必然认为不可行。

  甘延寿坚持要履行程序办理此事,不过不巧,这时他病倒了。于是陈汤办了一件大事:假传圣旨,调集汉朝屯田之兵及车师国的兵员。

  病中的甘延寿居然被一消息把病吓好了,“惊起”。是呀,假传圣旨是什么罪还用说吗?

  而且还是调遣兵马!

  而且还调用了从属国的兵力!

  而且是四万多人!

  而且在甘延寿想制止的时候他看见了更恐怖的一幕:陈汤愤怒地手握剑柄,呵叱到:“大军已经集结,你还想阻挡大军吗,坏大家的事吗!”

  而且……而且,只好如此了。

  战斗过程忽略不谈。总之是大获全胜,杀了郅支单于。

  但是假传圣旨的事件还是要追究的。于是陈汤上了一封奏疏,里面就有那句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攻杀郅支单于之后,原来就归降的呼韩邪单于又喜又怕,表示愿守北藩,累世称臣。此后在汉朝的帮助下,呼韩邪单于重新统一了匈奴,此后汉元帝又将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之间的武装冲突,这种和平局面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这一切,陈汤是建立了首功的。

  这样的人,这样的传奇事迹,绝对应该成为班超的榜样甚至偶像。要知道班超是“涉猎书传”的,哥哥班固又是写历史的。陈汤在汉元帝、汉成帝两朝都是名声赫赫,他怎么够视而不见?班超一定知道陈汤的事迹。可在一声叹息后班超怎么没提他呢?

  这就还得说说陈汤这个人。

  侃读班超传之七:陈汤的强迫症

  陈汤是个有争议的人。

  他绝对是个人才。比如有一次,西域都护段会宗受到乌孙兵马的围攻,向朝廷请求救兵。丞相王商、大将军王凤及百官讨论数日仍无结果(真是一群废物)。王凤向成帝建议,请陈汤来帮忙策划。成帝立即召见陈汤。陈汤早在攻击郅支时落下风湿病,两臂不能屈伸,因此被皇帝特许不用行跪拜礼,看了求救奏书后,陈汤推辞说:“将相九卿皆贤材通明,小臣罢癃,不足以策大事”(还拿把上了呐!)。成帝听出他话中有怨气(陈汤被免职了),便说:“国家有急,君其毋让”。陈汤说:“臣以为此必无可忧也。”成帝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一般情况下,乌孙的兵器原始笨重,单兵作战能力与汉兵为五比一。如今虽然也技术进步了,但仍然可以三比一来计算战斗力。现在即使发兵去救,轻骑平均每天可走五十里,重骑平均才三十里,救不了急。我知道乌孙之军皆乌合之众,进攻不能持久”。一翻掐算后他说:“现在那里的包围已经解除。不出五天,会有好消息的。”过了四天果然有军书报,说乌孙兵已解围而去。

  多么精密的计算啊,不服都不行,神了!

  大将军王凤因为这件事奏请皇帝启用陈汤,任他为从事中郎,军事上的大事都请他做出决断。陈汤严明法令,采纳众人的意见办事,颇有将帅风范。

  他也非常、相当、极其的贪财。

  举事例如下:

  例一:攻克郅支城后,缴获了大量财物,陈汤私自藏起来不少金银财宝,被检举。朝中的执法员(司隶校卫)在归途中拦截检查。情急之下,陈汤上疏说:这是为郅支单于报仇啊。于是得免。成帝刘骜即位后,丞相匡衡又向成帝起奏陈汤私藏战利品的事,陈汤被免了射声校尉的职。

  例二:一次陈汤向成帝上书(估计是想立功),说康居王送到汉朝来的王子(做人质的)是假的。汉成帝一核实,王子是真的。于是陈汤就犯了诬告以至欺君之罪,被捕入狱,准备处以死刑。后经人求情,特赦释放,夺了关内侯的爵位,成了普通一兵。

  例三:这一次更严重,陈汤算计到皇帝的头上了。

  陈汤与将作大匠解万年商量要为皇帝建昌陵。事儿是好事儿,可目的不纯。主要是看修完皇陵后,工程负责人基本都获得赏赐了,于是撺掇皇帝在长安附近修陵。因为修陵要先营造“陵邑”,就是施工人员以及护陵人员定居点,还要往陵邑里动迁人口,油水大大地。而且还能弄几套房子,把自己的老婆孩子都接来,可谓一举多得。陈汤还真够厉害,把皇帝忽悠上套了。可结果是事情败露,两人发配敦煌。

  例四:皇太后同母弟弟水衡都尉苟参死后,他的妻子想为儿苟伋求取封地,求陈汤代为上奏,陈汤收了人家黄金五十斤。

  例五:弘农太守张匡,贪污达百万以上,“狡猾不道,有诏即讯”,他害怕被治罪坐牢,找到陈汤,陈汤为他写了一份诉状,居然使其“得逾冬月”。躲过去了。诉状的稿费是多少呢?“钱二百万”。按米价折算,相当于现在的大约两千万人民币,如果你觉得不准,打个对折,也有一千万人民币,绝对天价的稿费。

  例六:陈汤曾经为骑都尉王莽上书说,王莽的父早死,没能获得封地,母明君共养皇太后,十分劳苦,应该给予爵位。王莽竟然被封为新都侯。

  我怎么都想不明白,是他面子大?还是他材料写的好?一奏一个准,真不是浪得虚名。看来学好公文写作也是可以走遍天下的,向他学习吧。

  例~~~如果你要的话,还有。但我不想再举了。不过还得补充两句。王莽掌权的时候追封陈汤,谥号破胡壮侯。

  到此,我为陈汤同志总结了三个字:强迫症。早年的穷困生活和在乡里饱受指责歧视的日子,使他对贫困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也促使他发奋努力,把追求功名富贵作为人生的最大目标。他做到了,“封关内侯,食邑三户”。但贫困的阴影始终在心头挥之不去,穷怕了。最终形成了所谓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总是担心再一次回到困苦中去。于是症状出现了,努力地想办法得到更多,然后再努力,结果却失去已经得到的。

  他的一生就是在“得到——失去”的循环中度过的。这也许是他自己和自己开的一玩笑吧,一生的玩笑。

  这就是为什么陈汤被隐藏的原因了,除了人品有严重问题,还和篡汉的王莽有瓜葛,就是佩服他的文采武功,也不敢提啊。

  也许你会问,也许班超根本就看不上陈汤啊?问得好,不过我还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陈汤是班超的偶像之一,因为在班超斩杀匈奴使者时候的言行,整个浪儿就是一个陈汤的灵魂附体的状态。

  这个咱们后面再说。

  总之,张骞的隐忍坚持、傅介子的孤胆豪气、陈汤的狠傲逆勇将来都会在班超身上体现和发扬光大。而班超的功绩绝对超过了他的三个偶像。

标签: 司马迁史记坎坷过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