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25)_五千多年前的文字与战斗口号

犀牛历史 36 0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25/35)

  (撰_新浪博客及微博号:百西村头 )

  二十二,五千多年前的文字与战斗口号

  神农国的历史和英雄们的故事,记忆在历代巫师的脑海中,写刻在上古的竹帛之上,吟诵于当时各种祭祀和庆典活动之时。五千多年的光阴,令这些在极少人群范围中传承的史诗化作乌有。幸运的是在一些出土的远古陶器上,仍能发现个别残留的文字信息,让今天的人们稍微感受一下五千多年前的历史气息。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25)_五千多年前的文字与战斗口号

  (图22-1:五千年前神农氏王朝时代陶釜上的古文字)

  破解上古的文句是十分有趣的事情,今天在博物馆中有一件神农氏王朝时期的刻字陶釜(良渚文化陶器),陶釜上刻着四个字的一句话。文字顺序与所知的古文一样,也是从右向左读,其中第1个和第3个字是名词,即代表武器的箭矢和钺,矢字和钺字与后来的甲骨文已经十分相似了。第2个字为船帆象形字,意指风吹,第4字为八角字符,之前已破译过,为转动,旋转,周而复始之意。这件上古陶器上刻的小句子大意为:“箭如疾风,斧钺舞动。”

  这句话很明显是战斗时的一句口号,且极可能是出自一位统帅将军甚至是国王之口,两军对决、冲锋陷阵之时,万众齐呼这句口号,极具震撼力和威慑力。相信在神农国大军冲垮补遂国阵地之时,这句口号正响彻天际。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25)_五千多年前的文字与战斗口号

  (图22-2:描绘上古战争场面的浮雕)

  古人把常用的口号刻在生活器皿上是一种普遍的习俗,约在4100年前大禹、夏启的时代,当时的王都(山西陶寺遗址),也曾出现过这种带有口号的陶釜,虽已残破,但上面仍清晰可见两个近似甲骨文的文字“文邑”。文邑应是当时王国都城的名子,在都城举办万人空巷的盛典之时,文夏王朝的开元国君大禹登坛挥臂,台下万民齐声欢呼,高喊“文邑、文邑”等口号,可谓盛况空前。这种情形有如今天观众在女排比赛中高呼“中国、中国”、在鸟巢奥运开幕式上高呼“北京、北京”。可惜到了汉代时,司马迁在史记上写的是:“夏禹名曰文命”(命字与邑字古字写法十分相近),这应该是古代的传说与文字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流转所造成的偏误。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25)_五千多年前的文字与战斗口号

  (图22-3:约4100年前夏禹时代都城遗址发现的陶釜上古文字“文邑”。)

  通过上古神农朝陶器上所刻的这句“箭如疾风斧钺舞动”的口号,我们感受到了五千多年前,一场两军交锋的激战中浴血奋战的震撼场面,以及远古的战士们,在秋冬时节发动的那场战争中大获全胜后,大家围坐一起用陶釜煮酒畅饮时的喜悦心情。

  而在文夏王朝陶釜上的“文邑”口号,虽然只有两个字,但我们仿佛也看到了一个被誉为“禹贡九州”的强大王朝,在举办某种盛典时万众欢腾、齐声高呼的盛大场面。其实把口号刻写在器物上的习俗,我们并不陌生,这种习俗一直传承至今。在今天的商店里,我们偶尔仍会见到印着"为人民服务"、“上海欢迎您”、“我爱广州”等口号的商品在售。

  今天对新石器时期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许多远古陶片和骨甲上,都发现有一些未解的字符,如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八千多年前),安徽双墩遗址(约七千年前),崧泽及良渚文化(约五千多年前)、青海柳湾马家窑文化(约五千年前)等。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25)_五千多年前的文字与战斗口号

  (图22-4:上古陶片上字符)

  在浙江平湖出土的一件神农氏王朝晚期的石钺上,有几个明显的文字,文字自右向左读(士兵手拿钺柄的方向),第1字指与人神沟通之门,第3字指沟通地神的大门,第5字则指与天神沟通之门,分别意指历代与天地人神沟通的大巫。第2、4字一样,指合掌跪拜,第6字则指举掌向天祈祷。整句话的意思应是:“尊敬的祖巫神、地巫神、天巫神保佑!”,刚好与神农族的通灵族、祭地族、祭天族三大巫师家族相吻合。且第2、4、6字后来也演变为古文“卜”字。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25)_五千多年前的文字与战斗口号

  (图22-5:上古石钺上的文字)

  而这把石钺的另一面也刻满了图符,其中一个图案十分复杂,占了大半个钺面。其实这个图案代表的是天上的战神,即五千年前的古人想象中战神的样子,他头上有两只大角,身披厚甲,身体为百足之虫,手持一支巨戈。而战神符号右边的字符前面已出现过,整体含义就是:“矫健如飞、勇猛如牛、刀枪不入、战无不胜的伟大战神请赐我力量!”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25)_五千多年前的文字与战斗口号

  (图22-6:神农氏王朝后期一件石钺上的上古文字符号或与蚩尤战神有关。)

  在战神图的右上角还有一个字,与商代甲骨文比对可知,这个组合字的左边类似甲骨文的“帝”字,而右边两旗飘飘的象形,就是甲骨文“中”字的前身,这个字的上古读音已无从知晓,但字义是清晰的,即神农帝的御林中军之意。很明显该石钺的拥有者曾隶属阪泉帝都御林军最核心的中军部队,负责守护神农朝皇帝和中军的大旗。

  石钺上这个上古战神的形象,我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楚帛书上竟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帛书上的一些神祗图案与其十分神似。可见古楚文化与上古神农氏王朝的文化甚有渊源。进一步把这个战神图案与今天古籍中所记载的蚩尤传说及其名字象形进行比较分析,不难发现,这个约4600年前头顶双牛角,多足虫身,手执矛戈的战神形象,正是《史记》中所述的,秦始皇、汉高祖均为其立庙祭拜的上古战神蚩尤。而《山海经》、《述异记》等古籍收录的上古传说中,描述蚩尤为剑铠矛戟、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八肱八趾、头有牛角等,也与这把上古石钺上奇特图形非常吻合,神农朝的巫神与蚩尤国君战神出现在同一把石钺上,这把上古的石钺可谓弥足珍贵。而古籍中记载有蚩尤姓阪泉氏,即蚩尤为神农族的苗裔,以及蚩尤为神农氏之臣的传说也与之相互印证。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25)_五千多年前的文字与战斗口号

  (图22-7:在今天的动漫作品中,被神化的蚩尤战神仍是常见的角色。)

  中华大地的文字发展已经走过了近万年的历程,越来越趋于完善和实用。在殷商时期,贵族和宫廷开始流行甲骨刻字烧卜的卜筮文化,幸好三千多年的光阴还不至于把这些烘灼过的珍贵刻字甲骨全部化作尘泥,才有幸让今天的人们见识到兼具了象形、形声、会意、记事等功能特征的甲骨文。商代不可能从天而降突然间发展出一套如此成熟高级的文字系统,它肯定是中华先民经过了数千年战天斗地之后一项自然而然的杰作。而商代以早之所以没有大规模地发现文字,仅是因为上古时期掌握文字的人数及范围十分有限,一般只在巫师等精英阶层中使用,各族的文字大都湮灭失传于时光之中。另外,能写刻成文的材质如草席、竹片、树皮、纺织物、兽皮、骨片等也不可能躲过数千年岁月的洗礼。因此,象形简洁优美的甲骨文幸存至今应算奇迹。

五千年前的神农氏王朝(25)_五千多年前的文字与战斗口号

  (图22-8:商代甲骨文拓片)

  博客"blog.sina.com.cn/siyuanzu"

标签: 神农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