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神奇的阶段。
南朝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是,却长期维持着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
它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流十分发达,天下虽然分裂,但是,各个统治者管辖的政权都比较稳定,以至于,出现了很多英明的统治者。这里面,就有刘义隆和拓跋焘,他们应该是这其中的两位佼佼者。
刘义隆,是南朝宋的第三位皇帝,历史上称为宋文帝,拓跋焘是北魏第三位皇帝,历史上称为北魏太武帝。两位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着很高的建树,然而,有趣的是这两位作为对手的皇帝,又生活在同一时期,也就是公元423到公元453年。
并且,两人从出生到去世,相差不过一两年,可以说,是南北朝的周瑜和诸葛亮。在刘义隆与拓跋焘的统治下,南朝宋与北朝魏,都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对于热爱历史的人来说,这样繁盛的景象肯定是振奋人心的,毕竟,高手对高手,历史的进程才会更加精彩。
但是,对于他们两个人来说,这并不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毕竟,对手太过强大,也就意味着:自己的国家是没办法向对方拓展版图的。换句话说,如果,两国的实力相差越大,那么,一国就会战胜另一国,这样国家统一的机会也就越大。
所以,实力相当的他们,就早已注定,他们之间不会轻易发动战争,也不能轻易将对方吞并,他们只有强强并存,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
但是,为了扩大自己国家的版图,两人纷纷都将目光锁定在了中原地区。
而中原也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这两个人或者说是两个国家的共同目标。可是,进攻中原,对于南、北两国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原地形,易攻难守,也就是说,无论哪一国占领了中原,当另外一国再攻打回来的时候,他也只有退让的份,根本无法长久的守住中原。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北朝的情况就略胜一筹。因为,南朝多步兵,而北朝多骑兵,因此,无论撤军还是进军,北朝都有着更便利的条件,并且,在中原的争夺战中,南方损失就会越大。这种差距虽然存在,但是,北朝占领中原却是迟早的事。
不管困难与否,不管成功与否,伟大的帝王都不想屈服于现实,刘义隆就是如此。在北伐受挫后的二十年,他又开始计划北伐了。沈庆之出身于吴兴沈氏,早年曾参与抵抗孙恩之乱,此后一直在家乡种地,直到三十岁时方得赵伦之赏识,授以宁远中兵参军。
而此时,他的野心却被大臣沈庆之泼了冷水:“中原易攻难守,多年来这种情况并不会改变,北朝现在和以前一样强大,之前我们的进攻都没有成功,难道这次就不会失败吗?”虽然,此次的反对意见是由沈庆之提出的,但是,它却是朝中大臣们的共同意见。
然而,迫于皇帝的权威,大臣们的意见也只能是意见,并不能改变什么,也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南朝宋文帝的北伐,还是顺利的开展了,中原还是像往常一样易攻难守。如果说,南朝宋的两次北伐,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北魏是否统一北方。
第一次北伐,北魏没有统一北方,而第二次,北魏已经统一了北方。没有什么意外,易攻难守的中原,在宋文帝的进攻下,北魏军民丢盔弃甲,纷纷逃亡,刘宋大军很快就占领了黄河,并一度夺回洛阳、虎牢、碻磝、滑台四镇。
这也意味着,刘宋从此刻开始,已经要从攻城一方变成守城的一方了。胜败是兵家的常事,谁能笑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王者。几天之后,北魏骑兵就开始大举反攻。骑兵在速度上有优势,所以,北魏骑兵迅速就包围了南朝的步兵,并将其一举歼灭,从而收复了失地。
面对北魏这种雷霆之击,刘宋的溃败在所难免,北魏又重新占领了中原。听着北魏的战鼓声,刘义隆才彻底的发现了这次北伐的错误,不仅没有完成自己的军事目的,还把敌人带到了自己的家门口,真是愚蠢之极。
北魏这边,拓跋焘虽然已经逼近长江,打到了南朝的家门口,但是,他深知,自己此时并不能完全消灭南朝,因此,他就在江边虚张声势了一下,就撤了回去。北魏军撤兵后,宋文帝即欲伐魏,发动第二次北伐。但是,此役过后,刘宋江北六州“邑里萧条”。
经历了两次北伐和反击,刘宋和北魏还是不能吞并对方,而作为军事缓冲区的中原,也依旧保有它的战略地位。之后,刘宋又发动了第三次北伐,这次北伐除了恢复了刘宋在许、洛中间一带的控制,基本无功而还。
但是,经三次北伐之后,北方强大而南方弱小的军事形势已经形成了,距离大一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虽然,格局已经确立,但是,北朝在这场战争中也是损失惨重,想要在短时间内再重现往日的辉煌也是不可能的,最终,直到北魏灭亡也没有改变这种军事格局。
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反反复复,但是,不管如何,国家总朝着大一统的方向发展着,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刘义隆与拓跋焘,他们都是实力相当的两位统治者,谁也不能彻底的战胜谁,谁也不能彻底的统一天下,成为天下的霸主。
这或许,就是这两位统治者的命运,他们虽然都具有很强的实力,但是,都不能彻底战胜对方,以至于天下出现了一百多年的分裂。
参考资料:
【《魏晋南北朝史》、《拓跋史探》、《宋书·文帝本纪》、《魏书·卷四上·帝纪第四》】
标签: 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