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故事

犀牛历史 50 0

  大禹史料记载

  简述

  大禹是夏朝的创立者,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治水人物”,关于大禹治水传说的真实性,古往今来,很多学者们一直都存在质疑。关于他的治水事迹记载,最早典籍可见于《山海经》《尚书·禹贡》《国语》《春秋》《左传》《史记》以及《诗经》《国风》等著名典籍。

  《史记卷二·夏本纪》及《汉书·地理志》均收录《禹贡》全文,其中《史记》所收与通行本略有差别,《汉书》所录则与通行本一致。而“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最早出自《山海经》。《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实却是战国后的作品。《禹贡》的体裁属于地志,是篇迟于《山海经》,早于《汉书·地理志》,是先秦最富于科学性的地理记载。它和《山海经》有些地方相像,诸如题材也是托古于夏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其分区标准,打破当时邦国割据、诸侯林立的局限,而以大一统思想着眼,以名山大川为界等等。不同的是,《禹贡》利用了战国时期发达的地理学知识,超脱了《山海经》极原始的地理概念,摆脱了《山海经》确认四方为沟说,而已知惟东方是海,超过了《山海经》东西南北中“五方”的极原始朴素的区划,代之以实际得多的“九州”的区划。因此,我们可以说,产生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山海经》,是中国地理著作最古的开山之作;产生于战国中期的《禹贡》,运用战国时期迅速发展的地理学知识,则突破原始的幻想阶段。(本段摘要来源:百度词条)

  在很多记载“大禹治水”的史料中,都多次提到:“‘九州’‘鸿水’‘涂山’‘三苗’‘三危’‘熊山’‘南海’‘楚国’等词汇。”经过研究后,惊奇的发现,这些词汇的历史溯源都集中在长江沿岸,尤其是在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一带。

  鄱阳湖,古称彭蠡(南海)、彭蠡泽、彭泽,位于江西省北部,地处九江、南昌、上饶三市,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仅次于青海湖。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主要支流之一,也是长江流域的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重要湖泊。鄱阳湖一带,从古至今,都是水患之地。春秋时称:“洪州之地”。秦代时,归属九江郡管辖。古往今来,当地一直都流传着很多相关大禹的传说。

  鄱阳湖水系是由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河流及各级支流,加上青峰山溪、博阳河、樟田河、潼津河等独流入湖的小河,以及其他季节性的小河溪流和鄱阳湖组成,以鄱阳湖为汇聚中心的辐聚水系。鄱阳湖水系是一个完整的水系,各大小河流的水均注入鄱阳湖,经调蓄后由湖口流入长江,成为长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鄱阳湖古代曾被称为:“南海”。也是“古代三苗部族”的核心区。相传:“大禹疏通九条江河归于海,以定九州”,相传,大禹治水最早的内核起源就是这里。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雄峙于长江之滨、鄱阳湖畔。古称:“天子都、天子障,南障山,靖庐山”。《山海经》:“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水经注·庐江水注》:“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在江西南昌出土的“汉代刘贺墓”也印证了鄱阳湖是南海的说法,海昬侯墓里出土的金饼,有墨书: “南海海昬侯臣贺。”字样。司马迁也自称他到过庐山,观过大禹曾治水的九江。《史记·河渠书》:“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关于记载“大禹治水”最早的史料是先秦典籍《山海经》,而这本旷古奇书的编撰者恰恰就是楚国人。“九州、九江”名字的起源,和“江西的九江郡”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三苗”最早的核心活动范围,也是在九江市的鄱阳湖一带。“涂氏、熊氏、”也是发源于鄱阳湖一带的古老族群,从古至今,一直都是鄱阳湖一带的望族。“三危、楚国、熊、鸿、洪”等词汇追踪历史溯源,也都和鄱阳湖一带区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标签: 大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