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真的是被逼无奈吗?

犀牛历史 135 0

回答问题: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武力夺取政权的血腥事件,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一一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政变。

立武门之变事由基本上众口一词,都认为是逼迫而不得己为之。理由是秦王李世民长期在外带兵打仗,威望和势力和个人能力自然高于太子李建成。李建成私下认为李世民本事大,能力强,人脉广。手握重兵,功高盖主。如果将来自已做了皇位很难驾驭,对皇权构成严重威协。便和三弟李元吉合谋除掉李世民。事成之后让元吉做二弟,来代替李世民的亲王位置。在一次家宴上埋伏了大量刀斧手,欲刺杀李世民,《资治通鉴》记载:"初,齐王元吉劝太子建成除秦王李世民,曰'当为兄手刃之’世民从上幸元吉第,元吉伏护军宇文宝于寝内,欲刺世民,建成性颇仁厚,遽止之,元吉愠曰:’为兄计耳,于我何有!”从这段话里,坐实了太子刺杀在前,秦王动手在后。由于建成老实,刺杀泡汤后,元吉埋怨太子,这都是为了你的皇位,于我屁事没有。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真的是被逼无奈吗?

唐高祖李渊

李渊态度很关键李渊(566一635年),字叔德,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唐朝开国皇帝,史官评李渊“优柔失断,浸润得行。"意指办事犹豫不决,稀泥抹墙,他得知太子元吉刺杀李世民的事情后,没有妥善处理,听之任之,他心里喜欢李世民的才干和远见卓识而又不敢越礼扶秦王为太子。东宫侍卫杨文斡(太子指使)叛乱秦王要求诛杀叛乱之人,李渊说"文幹事连建,恐应之者众。汝应自行,还,立汝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自诛其子,当封建成为蜀王"。他一面要求李世民带兵平叛,许诺返回后立为太子,又不忍心诛杀建成,只封为蜀王。这样首鼠两端,光墙抹稀泥,于事无补,为后来玄武门之变埋下祸端。

政变结果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真的是被逼无奈吗?

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598年一649年),唐第二任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武得四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候君集等人入朝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一同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时发现情况不对,勒马回转"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毂,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兄弟之间互相残杀最后以秦王李世民的胜利而收场。这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面的记载,一直以来史家不愿提起此事,因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盛唐局面,多从正面禀笔,刻画太宗文治武功,而对他杀兄轼之事弟忌莫如深,以至后人对这段历史普遍认为李世民是被逼出手,实属无奈。历史真是这样吗?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真的是被逼无奈吗?

影视李建成

一点思考第一,李世民雄才大略,抱负远大,他知人善任,招揽人才,不断充实自己的军事势力,培植党羽,以"海内浸平"为名,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豪俊之土,如以杜如晦,房玄龄为首的"十八学土“成了他的决策机构和智囊团。他所招罗的将佐文土都愿为其效力。不难看出夺权是迟早的事儿,看在哪一天发生。

第二,太子储君已定,无法更改。唐高祖李渊既位后,封李建成为太子,这是根据立长不立幼,兄终弟及的古制,虽然李渊曾许诺让李世民当太子只是口头说说,自创"天策上将"的虚衔封给李世民糊弄而已。等待是漫长而又遥遥无期的事情。

第三,高祖皇帝偏爱世民,欣赏其能力,却又处处提防李世民,表现在诛杀刘文静的事上,刘是李世民的得力干将,父子之间心照不宣。李渊"遇事无断制“(毛泽东语)在杨文斡叛乱时,许世民为太子却是一句空话,手心手背都是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太子府与功臣集团暗斗,拿不出有效地解决方案。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兄弟相残难以避免了。

第四,李世民被手下将士裹挟,身不由已,还在犹豫时,尉迟敬德说“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蓄养八百余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己成,大王安得已乎!“一语道破天机,事机己成熟,大王想要就此罢休是绝无可能的。

总之,事情是前人做的而书是后人写的,既然历史选择了李世民,开创了大唐盛世,成就千秋功业。今天再讨论那不堪回首的一幕,是否画蛇添足了?!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真的是被逼无奈吗?

影视图像

标签: 玄武门之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