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到底在“玄武门之变”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犀牛历史 125 0

一山难容二虎!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角色,当然是“皇位争夺者”的角色,只不过在此次事变之中,李建成接连产生误判,从而导致自己殒命于此次事变!

接下来,笔者就跟大家细细捋捋这件事!

英年早逝的平阳公主

李建成到底在“玄武门之变”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太后一共育有5个子女,分别是:李建成、平阳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除了四子卫王李玄霸“早薨,无子”以外,其余四子均在唐王朝的确立过程中立有汉马之功。

平阳公主是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建成的亲妹妹,李世民的亲姐姐!尚未起兵之时,李渊就已经将其许配给了柴绍为妻。

柴绍字嗣昌,晋州临汾人也。祖烈,周骠骑大将军,历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慎,隋太子右内率,封巨鹿郡公。绍幼矫捷有勇力,任侠闻于关中。少补隋元德太子千牛备身。高祖微时,妻之以女,即平阳公主。——《旧唐书·柴绍传》

李建成到底在“玄武门之变”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从史料上看,柴绍的出身也不算是太过显赫,仅是“闻于关中”。唐高祖李渊起兵前的职位是晋阳公,说高不高,说低不低。这门婚事还算是门当户对。

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晋阳起兵,“遣史密招之”。像柴绍这样“矫捷有勇力”的好男儿,自然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又怎能拘泥于儿女情长?

于是,他就对平阳公主说:

“尊公将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罹后患,为计若何?”

平阳公主无奈:“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

明日清晨,柴绍即“间行赴太原”……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平阳公主也是个人物,功名甚至都超过了其夫柴绍!她很快“归鄠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时有胡贼何潘仁聚众于司竹园,自称总管,未有所属。公主遣家童马三宝说以厉害,潘仁攻鄠县,陷之……公主徇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众至七万。”

好家伙!这平阳公主还真厉害,浩浩荡荡的就汇集了七万兵马,尽得关中大部分地区。由于平阳公主是“女流之辈”,因此,其部队也被“号娘子军”。等到长安攻克(617年12月),平阳公主“以独有军功,每赏赐异于他主。”

之后,李渊命令她驻守在苇泽关(中原、关中要隘,此关也被称为“娘子关”),以为唐朝“殿后”!

另一面,其夫继续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

从军事力量上讲,平阳公主的7万人马,在唐初“兵乏将寡”的情况下,确实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帮助李世民在长安一战(618年)中取得胜利!

世事难料!

武德四年(621年),平阳公主竟英年早逝!李建成年长李世民8岁,按其37岁死于“玄武门之变”估算的话,平阳公主时年不逾35岁!

尽管平阳公主是个女儿身,但我们也不能100%完全排除其有可能会参与未来的“皇位争夺战”。

如此,平阳公主离世后,就只余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继续争夺未来的大唐皇位了!

势力偏弱的李建成

李建成到底在“玄武门之变”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唐,并且立李建成为太子。

为什么立李建成为长子?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李建成为长子,年长李世民8岁。此所谓“嫡长子”是也!

然而,伴随着唐王朝统一战争的进行,李世民杰出的军事作战能力却全面凸显出来!(有朋友认为这跟李渊身为皇帝,李建成身为太子不便征战有关,然而,在笔者看来,这并非主要因素。)

早在617年的“首战”——霍邑之战中,李世民就已经显示其独一无二的战略眼光。当年七、八月间,“雨久不止,渊军中缺粮;刘文静未返,或传突厥与刘武周乘虚袭晋阳”。在有可能遭遇前后夹攻的情况下下,李渊和宰相裴寄等商量的结果却是“还救根本,更图后举”,意思是“还师晋阳”!

这等于是“一枪”没放,就要撤!

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看出李世民的战略眼光来了,他就说:“今禾菽被野,何忧乏粮!老生(隋将)轻躁,一战可擒。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武周……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耳,何以自全。”

大意是,现在粮草充足,如果现在就撤了 好不容易拉起来的队伍可能就散架了!

可是李渊还是不听,坚持要撤!李世民就在日暮时分跑到李渊的营帐之外,放声大哭……李渊实在受不了自己这个儿子的纠缠,只好答应:“吾之成败皆在尔,知复所言,唯尔所为。”

果不其然!

唐军在此次霍邑之战中大胜隋军,为接下来唐王朝的统一战争开了个好头。

李建成到底在“玄武门之变”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可见,李世民确实是拥有非凡的战略眼光!

其实,类似霍邑之战这样体现李世民军事才能的战役还有很多(比如著名的虎牢关之战)。李世民曾经在登基以后对此做出总结:

“吾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陈,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陈后反击之,无不溃败,所以取胜,多在此也。”

像李世民这样,能对自己的军事才能进行深度总结的帝王,自古罕见。

除此以外,李世民在识人和笼络人心上就更胜一筹,比如其麾下猛将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朔州善阳人。大业末,从军於高阳,讨捕群贼,以武勇称,累授朝散大夫。刘武周起,以为偏将。——《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李建成到底在“玄武门之变”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尉迟敬德起先为刘武周(隋末叛将)将,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讨伐刘武周于柏壁时,他和寻相(亦刘武周将)一起投降了李世民,被“引为右一府统军”。

好景不长!

寻相不久再次背叛李世民而去,而尉迟敬德却一直都没有动作!

是年(武德三年,620),在扫平刘武周以后,唐高祖李渊决心进攻洛阳,“诏秦王世民督诸军击世充”。

大战在即!鉴于之前刘武周降将寻相的背叛,众将自然而然地怀疑尉迟敬德,“竟囚之军中”!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尚书殷开山就劝李世民:“敬德骁勇绝伦,今既囚之,心必怨望,留之恐为后患,不如遂杀之。”

李世民却不这样看:

“不然,敬德若叛,岂在寻相之后。”

于是,李世民就释放了尉迟敬德,还“(必欲去者)以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

尉迟敬德深为感动,心悦诚服,终成其麾下一员骁将。

对,就是这样,李世民麾下先后聚拢了一大批诸如李靖、秦叔宝、程知节、薛万彻、李世勣等的猛将;文官方面则有房玄龄、杜如晦等的加入。

也正是由于李世民出色的军事能力,李渊才放心的将统一大唐的重任放到了他的肩上!

李建成呢?

除了有父亲李渊的支持以外,无论是军事能力,还是人才笼络上都跟李世民没有办法比。(文官方面尚有王珪、魏征,武将方面好像只有一个罗士信。)实力相差悬殊!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李建成不得不选择与自己的四弟李元吉联合共谋李世民。

两大对立的“夺皇位集团”基本形成!

李建成命殒“玄武门之变”,何也?

李建成到底在“玄武门之变”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从历史进程来看,李建成并非完全就没有机会战胜李世民,机会依然很多!

比如“玄武门之变”(626年六月初四)前夕,李建成曾经“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

笔者想不明白的是,如果你要毒死李世民又怎么能够没毒死呢?再者,即便你没毒死他,你也可以埋伏“刀斧手”直接解决掉他,是不是?哪怕淮安王神通在旁边,也在所不惜!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只有一种可能:

李建成犹豫不决!

是不是因为念及兄弟之情,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再比如,玄武门之变当天,李建成仍然有机会免于“劫难”。史书记载得很清楚:“庚申,世民帅长孙无忌等人,伏兵于玄武门。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驰语建成。”既然都已经知道了,稍做防御就可以了吧?连一向“胆大妄为”的齐王李元吉都建议他:“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

可是李建成则自以为:“兵备已严,当与弟参入,自问消息”。

当时,李建成的东宫确实是有约2000羽林军,比李世民多得多。

所以,关键时刻,他又轻敌了。

从上边可以看出,李建成在关键时刻的优柔寡断,却最终害了自己!

反观李世民,开始的时候也是犹豫不决,但一旦下定了决心,就杀伐果断。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玄武门之变“行云流水”般的进程看出来。

或有以下3步:

第一步,玄武门成功诛杀李建成、李元吉。第二步,派尉迟敬德前往皇宫“控制”住高祖李渊,“迫其就范”!第三步,诛杀李建成、李元吉子嗣,但却声明不“及”其余党。正如尉迟敬德所说:“罪在二凶,既伏其诛,若及支党,非所以求安也”!于是,国内政局旋即稳定!如果没有精密周到的安排,很难如此的完美吧?

总结其实,无论玄武门之变是否会发生,像李世民这样功勋卓著的领军人物,都将是李建成所难以驾驭的!无论早晚,李建成对他这个兄弟下手,几成必然!

所以,李建成在这样“鱼死网破”的问题上都想不清楚的话,也就难怪其悲剧命运了吧?

按古语讲叫:德不匹位,必有灾祸!

大家以为然否?

参考:《旧唐书》、《资治通鉴》

(网图,侵删)

标签: 玄武门之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