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梃击案”的幕后主使是谁?

犀牛历史 150 0

梃击案发生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夜,是由一不知名男子手持枣木棍闯入慈庆宫刺杀太子引发的政治事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梃击案"。

当时万历帝的皇后因身体原因未生育,王贵妃生子朱常洛,郑贵妃生子朱常洵。因王贵妃身份卑微,郑责妃得宠,在封建帝制年代,子以母贵,万历帝就想册立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于是就引发了储君之争。这立太子之事遭到了朝中大臣和东林党的反对,皇帝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只好遵祖制立朱常洛为太子。于是就引发了张差闯慈庆宫棒击太子的政治事件。

五月初四夜,太子居住的慈庆宫充满节曰的气氛。突然,有一手持木棍的男子出现在慈庆宫前,将守门太监打倒,趁混乱时冲入宫中,欲谋刺杀太子。这时,太子府内侍韩本用赶到同闻声跑来的太监将.闯宫男子擒获,交与东华门的守卫指挥使收监。次日,太子面见父皇说明昨夜之事,领旨后立即派人调查审理此事,于是案子交给了巡城御史刘廷元手里。

刘廷元根据多年的办案经验,又结合围绕褚君事件所发生的明争暗斗,刘廷元深知该案的复杂性,弄不好就引火烧身呀。对于此事件刘廷元左右为难,不敢轻意的下结论。于是就提审这陌生男子:″疑犯名叫张差,薊州人。经多次讯问,本人呶呶称吃斋讨封等语,话非情实,词无伦次,按其迹若涉疯癫,稽其貌似.黠猾"。就是说此人看似疯狂,.又象狡猾之徒,又象是有不轨之心,于是认定对该案要认真对待,从严从重拟罪。而我刘廷元官小言轻,不胜此重任。

于是案子交于刑部衙,由胡士相和岳骏声等人负责审理。刑部这些官员皆通名哲保身之道,深知此案的复杂性,他牵扯到宫中的政治斗争,审讯过程稍有不甚,就有可能被卷入到政治的漩涡之中,性命休矣。于是刑部的这些官员就就拿疑犯"稽涉疯癫"大做文章,初十曰他们上报了审问结果:张差蓟州人,因经营柴薪生意,与同行李自强抢生意,李自强竟然一把火烧了张差所囤积的柴薪。张因气疯癫,并于本年四月进京告状。路上受人欺骗说拿一木棒可以当做冤状。张差无知信以为真,拿着木棒,四处乱撞,最后打伤太监,误入慈庆宫。不知何故,前后两审却不相同,前审中的″吃斋讨封"的结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疯狂的结论,就连狡猾的性格判断都没了。胡、岳等人的意见是:按照法律,将张差斩首即可。

可此事在宫中乃至京城,已闹得满城风雨,社会舆论哗言。人们议论的矛头直指郑妃一伙,指责前两次的审问虎头蛇尾,意在包疵幕后主谋,此时的郑贵妃已成众失之的。皇帝对外界传闻很是恼火,在郑贵妃的唆使下,他下令刑部对张差严加看押,不准任何人探望,想等事态平息之后,再作处理。然而身系太子安危的大臣对案件如此审法颇为不满,心想,虽然慈庆宫禁卫不严,但也不是谁想进就可以进得了的?这背后肯定有阴谋。于是刑部有一王姓官员,极富责任感,他抱着这种疑问,偷偷地来到刑部大牢,暗中对张差做个司法鉴定,他认为张差思维正常,并非他人所说的疯癫之流。于是对张差进行了突审。

张差见事已至此,就如实的供述了整个做案过程,供词中说:我小名张五,父张义病故。有乡人马三舅,李外父,叫我跟不知名老公,说"事成后与尔几亩地种",老公骑马,小的跟走。于初四到京城。……到不知名街道大宅子,一老公与我饭,后又给我一根枣木棒,让我先冲一遭,撞着一个,打杀一个还声称打杀了我们救得你。于是领我从后门进到宫门上,守门的太监拦阻我,我一棒将他打倒,随后老公多,就被擒获了,那小爷命大。更重要的是在后期的会审中,张差还供出了所有涉案人员的全部信息,重中之重是张差供出了指使他的太监是谁?这两个太监一个是庞保,一个是刘成,这案情更明了了,因为这二位太监都是郑贵妃的亲信。好在郑贵妃在皇帝跟前十分得宠,明神宗又不想让事态扩大,于是便让郑妃去求太子的谅解。在太子面前,郑贵妃为开脱罪责,以求太子谅解,竟然一再的向太子下拜。太子顾及父亲的颜面,只好回拜,并原谅了郑贵妃。

五月廿八曰,已二十五年不上朝的明神宗,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带着太子及皇孙们在慈宁宫召见群臣。此时皇帝对太子说:″你有什么话,跟大臣们都说出来,别顾忌"。太子道:″似此疯癫之人,决了便罢,不可株连"。……

由此可见,这父子俩在.给.″梃击案"定调子,张差之举源于疯狂,不要诛连他人。见此情形,众大巨只好作罢,.。五月廿九日张差被凌迟处死,之后庞刘二人也被秘密处决,梃击一案就此无从查起,成为历史谜.案。纵观整个案件,郑贵妃是该案主谋是毋庸置疑的,否则她为何不顾及身份去拜太子呢?刘庞二人又为何被秘密处死呢?然而,正.值案件接近招然若揭之际,却急转真下变成了千去之谜,这又有谁有知道呢?

标签: 国本之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