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几十年不上朝,为什么国家还能运转,没有奸臣作乱?

犀牛历史 159 0

明朝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其实他爷爷也不喜欢上朝,但是万历比他爷爷做的绝,不上朝只是其中一绝,把自己闷在宫里几十年不出来见人,才是更绝的。

关于万历不上朝的原因,比较正统的结论是因为和朝臣“争国本”争输了,赌气干脆不理朝臣了——明朝的皇帝个个都是有个性的,从朱元璋到朱由检,都是个性十足,没一个是没性格的。

但是,奇怪的是,几十年不上朝,但整个朝局和国家安全,乃至老百姓的生活起居都没有什么大的动荡,各种朝政、差事几乎是有条不紊的在进行,很多人对万历皇帝“由衷敬佩”,遥控指挥和幕后控制玩儿的炉火纯青。令人不由暗挑大拇指——棒!

但是,疑问总是有的,他是怎么做到的?

说到这里,我们还是要很严肃说说明朝的特殊理政的体系,这个体系从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棣开始打基础到他孙子朱瞻基确立,基本上贯穿了整个明朝,这个制度就是“票拟和批红”。

所谓票拟,就是由内阁针对某个需要处理的问题,书面提出处理的意见和建议,也就是条陈,相当于现在的“关于……的请示报告”。这个过程就是“票拟”。

所谓批红,就是由(司礼监)太监收集这些票拟,转呈皇上进行批阅,由皇上“朱批”意见并盖章后,再由太监转交朝臣(内阁)按朱批意见进行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朱批和盖章都是可以由太监完成,前提是皇帝授权。之所以授权给太监是因为在皇帝看来,太监要比大臣更可靠。太监不会胡来,但大臣会。

这样看来,这个请示审批程序其实可以不用再走“朝堂议事”这个形式,即使是需要商议,皇帝也是不必一定要在现场旁听和现场办公。所以,所谓的君臣朝堂议事,其实到了明朝中期,已经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是只有“仪式”功能了,万历不喜欢这个仪式,干脆把它给免了,也就不奇怪了。

在哪办公都是办公。

其实,票拟批红这个制度,实在是一个好制度。好在哪里呢?

第一,无论内阁也好,六部也好,在拟订条陈(票拟)的时候,争论也罢,斗争也罢,皇帝可以不参与,不表态。这个票拟总会有。总会是朝臣们最后达成的统一意见,或大多数朝臣的意见,因此,皇帝只要判断和决策就好了。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明朝,内阁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但皇帝却很少参与其中,甚至有的时候连裁判都不当,冷眼观战,看最后谁厉害。在这样的以斗争为常态的朝廷里,大臣中厉害角色层出不穷。

第二,皇帝和内阁之间,由皇帝增加了一个明朝独有的,名正言顺参与朝政的力量,那就是宦官集团(司礼监),宦官集团不是第三种势力,而是皇帝的“授权代理人”,皇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可以在内阁和太监中间自由选择,如果感到内阁对自己的决策意见执行不够得力的的话,他会派宦官绕过内阁直接行使皇权,包括执行权和监督权。甚至委派太监监督大臣的执行情况(比如太监监军)。

明朝的这个制度,如果健康发展的话,其实是可以最终演变为“君主立宪制”的,只不过需要的内外部条件均没有达到,这里就不展开分析了。

万历几十年不上朝,朝政正常运转,是制度决定的,说明这个制度很好。

标签: 国本之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