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记录者:古莲花池的碑刻

犀牛历史 228 0

历史的记录者:古莲花池的碑刻

  古莲花池

  在古莲花池,这座有着近八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典园林,有着极高史料价值的众多碑刻遗存,为后人研究、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书法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在古莲花池讲解员的解说中,让我有机会透过这些碑刻,去触摸历史的脉搏,收获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历史的记录者:古莲花池的碑刻

  西碑廊

  据讲解员介绍,位于入口处春午坡两侧的便是东西碑廊。西碑廊展示的是著名的《莲池书院法帖》刻石,共计51方。据了解,供人临摩或观赏的名家法书之拓本或印本称为法帖。道光十年(1830年),时任直隶总督的那彦成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名贤墨迹,请人勒石成碑,嵌于书院南楼壁间,供莲池书院的学生观摩学习,因而得名《莲池书院法帖》。由于原碑刻字迹大多剥蚀,现在展示的是莲池管理处于20世纪80年代用河北省博物馆早年拓片重刻的刻石。此法帖包括历代六位书法大家的八件作品,即唐禇遂良《千字文》(楷书)、唐颜真卿《千福碑》(楷书)、唐怀素《自叙帖》(草书)、宋米芾《虹县诗帖》(行书)、元赵孟頫《蜀山图歌》(行草)和明董其昌《云隐山房题记》( 草书)、《李白诗二首》(行草)、《罗汉赞》(行书),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非常难得的。

历史的记录者:古莲花池的碑刻

  东碑廊

  东碑廊展示的是清康熙皇帝御笔刻石和直隶总督方观承歌咏莲池的刻石等28方,尤以“龙飞”刻石最为醒目,“龙飞”刻石是古莲花池的镇园之宝。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为庆贺莲池行宫的建成,将其祖父康熙的圣迹——“龙飞”带到莲池行宫供奉,曾供奉于奎画楼上,当时的直隶总督那苏图将“龙飞”二字摹勒于石。奎画楼毁于四国联军之手,“龙飞”原迹不知去向,只留下刻石。

历史的记录者:古莲花池的碑刻

  龙飞碑刻

  此外,还有康熙自己的诗作五言律诗《大城文安等处堤备完舟中驻跸王家口》和《夏日作》;唐太宗五言律诗《秋日翠微宫》,李白五言绝句《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和唐人五言绝句;临苏轼书七言律诗《中流欲暮见湘烟》,临米芾书五言排律《瑞阙龙楼峻》和七言律诗《上寺留题》;宋代卢梅坡七言绝句《雪梅》,临董其昌的诗作、诗评和人物品评等。所钤印章有"佩文斋"、"渊鉴斋"、"万机馀暇"、"敕几清晏"、"保合太和"、"康熙宸翰"、"康熙御笔之宝"等。原法书大部分是康熙皇帝题赐给直隶省的下层官员的。方观承的咏莲池景诗碑,墨迹取自《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

历史的记录者:古莲花池的碑刻

  东碑廊

历史的记录者:古莲花池的碑刻

  宸翰院

  穿过东碑廊,便是宸翰院。“宸翰”,意为帝王的墨迹。这里廊庑环绕,碑碣林立,现有竖碑23通,为明代万历十五年(1587年)至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勒刻的。主要是修缮莲池、创办书院、设置行宫的碑记以及乾隆、嘉庆、道光皇帝“巡幸”莲池时,赐给直隶总督抚疆臣的御制诗碑。这些御制诗碑的内容,既有对直隶总督的褒扬,也有对他们的指示、告诫和批评,可以说都是政治诗。这些碑对于研究清代直隶和直隶总督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历史的记录者:古莲花池的碑刻

  宸翰院碑刻

  其中,一通较典型的御碑——“乾隆赐直隶总督梁肯堂碑”,刻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碑文是乾隆皇帝84岁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祠旁琴高跸小停,前行旋复返舟舲。从心已自加八岁,较我犹然少六龄。仆仆可称清且健,肫肫恒藉理而经。望霖意苦同斯际,歌管仍陈却懒听。”下钤“八征耄念之宝”和“自强不息”两方玺印。同年三月,乾隆由水路春巡天津,此诗是梁肯堂到天津迎銮时乾隆在途中书赐给他的。诗文称赞了梁肯堂端重的仪表,尾句对梁肯堂含蓄地进行了批评。当时梁肯堂为讨乾隆欢心,为他准备了龙舟、戏剧、杂技等节目,遭到了乾隆的严厉批评:“我这次到天津视察不是游山玩水,你准备这些东西纯属浪费,根本没有理解我同民疾苦、杜绝浮华、崇尚实际的意图。本应将你等治罪,但念你也是出于对我的一片爱戴之心,姑且免于对你的处分,但必须把龙舟这些东西取消,自己知道惭愧。”作为一个封建君王,能如此体察民心民意,为百姓着想,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历史的记录者:古莲花池的碑刻

  乾隆赐直隶总督梁肯堂碑

  在宸翰院内有两座“西夏文陀罗尼经幢”,是1962年在保定北郊韩庄发掘出土的,为河北省明代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这两座经幢都是为稀什寺内死去的西夏僧人建造的坟幢。据讲解员介绍,西夏党项族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其首领李元昊在宋朝初期(1038年)称帝建国,国号大夏,因其领土主要在黄河以西,故称其为西夏,共传十帝,历经190年。西夏文共6000余字,文字结构多仿汉字,形体方整,笔画繁杂。过去一般认为,西夏文的延用不会晚于元代末年。传世的居庸关刻石中的西夏文经,其年代是元至正五年(1345年),曾被认为是现存最晚的西夏文资料。古莲花池的西夏文经幢却证明了到明代弘治十五年(1502年)仍有人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西夏文,这样就把西夏文的延用至少推迟了150多年。该经幢是目前发现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晚的西夏文字。

历史的记录者:古莲花池的碑刻

  西夏文陀罗尼经幢及老索神道碑铭

  此外,还有一通历史价值极高的碑——“老索神道碑铭”。神道碑是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于1985年在保定颉庄发掘出土。据记载,老索是元代顺天府(今保定古城)的达鲁花赤(官名,为所在的地方、军队和官衙的最大监治长官。蒙古语daruqai(镇守者)的音译),其子孙在元代都担任过重要官职。此碑介绍了老索家族四代人的为官经历,为研究西夏灭亡以后进入内地的党项族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出了宸翰院,在水东楼南面,唐刻《易州刺史田公德政之碑》(在碑阳)与民国刻《唐田琬碑亭记》(在碑阴)、清刻王阳明诗碑,分别竖立在两座碑亭中。"德政之碑"由唐代集贤院学士徐安贞撰文,著名"写碑手"苏灵芝书丹并篆额。王阳明诗碑阴阳两面各刻七言古绝一首,均为其本人手迹。

历史的记录者:古莲花池的碑刻

  易州刺史田公德政之碑及清刻王阳明诗碑

  “田琬德政碑”是古莲花池碑刻中历史最久、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通碑。此碑刻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该碑原位于易县城内,清朝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将其移入保定。当行至保定大西门时,碑忽落地,断为数块。方观承把它置于保定府学,1932年移入古莲池园内。碑文主要记载了田琬的家世出身、学业为人以及在易州为官的经过。重点是颂扬田琬在易州“刚不为虐,简而能断,布政优优,化人成俗”的德政和老百姓对他的感激之情。此碑的独特之处,便是该碑是一通“活人碑”。田琬在易州做了五年刺史,后调到安西(今新疆吐鲁番一带)任都护府都护时,易州的百姓为了纪念他的德政,在他调离易州八个月以后,给他立了这通“德政碑”。此碑由徐安贞撰文,苏灵芝所书。苏灵芝是陕西武功人,曾任过易州录事(从九品),他的书法技艺对当时和后代有很大影响。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称誉他为唐代写碑手。他写碑很多,但传世甚少。此碑书体优美,笔法潇洒流畅,刚柔相济,是研究我国唐代行书法度的重要范例之一,此碑犹显珍贵。

  “王阳明诗碑”镌刻王阳明草书七绝二首,为王氏寓居庐山时所作。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其书法艺术使人叫绝,笔力雄健苍劲,章法谨严,气度非凡,与诗文交融于一体,堪称“艺林双壁”。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保定浙绍会馆修建王阳明祠堂(今市府前街)时,其再传弟子魏莲陆(保定人)将自己珍藏的二诗真迹献出,请人勒石成碑,立于祠堂中。该碑于1955年移入莲池加以保护。

历史的记录者:古莲花池的碑刻

  金公殉难碑群

  穿过枚廊和枚亭,往南走,便是金公殉难碑群。碑廊内有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为悼念明末殉难官吏而刻的竖碑五通和壁碑两块。碑廊南侧的碑亭内是直隶巡抚于成龙亲题的"泉水犹香"碑。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部将李开芳攻打保定城时,监军御史金毓峒投井而死,光禄寺少卿张罗彦自缢于井亭,一门死者凡二十三人。

历史的记录者:古莲花池的碑刻

  泉水犹香碑刻

  在金公殉难碑群之南,为东南碑群。这里有竖碑十四块,元刻"保定路总管府题名之记"碑、明刻"圆寂长老绶天衣塔铭"碑、明刻"御赐祭文"碑、清刻"冷公专祠碑记"碑、清刻"保阳太守题名记"碑、莲池书院院长何秋涛墓表(在碑阳)及设守冢碑记(在碑阴)等竖立于此。

历史的记录者:古莲花池的碑刻

  东南碑群

历史的记录者:古莲花池的碑刻

  六幢亭

历史的记录者:古莲花池的碑刻

  六幢亭经幢

  位于古莲池东南的红枣坡,枣树葱茏、古柏蔽日,六幢亭高居顶峰。这里陈列着辽、金、元时的六幢经幢,是有研究和观赏价值的佛教珍品。

历史的记录者:古莲花池的碑刻

  张裕钊、宫岛大八师生纪念碑

  在昆阆的北廊,矗立着一通记录着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的名碑——张裕钊、宫岛大八师生纪念碑。张裕钊曾任莲池书院院长,是曾国藩的四大弟子之一(其他三位是吴汝纶、黎庶昌、薜福成),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散文家和书法家。其书法“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绝无痕迹”,因而深受康有为的推崇,他的书法风格有卓越的创造和发展。宫岛大八,日本人,因闻张的盛名而来求学,他先后随张到保定、武昌、襄阳等地的书院学习,历时八年之久,颇得先生真传,其师生情谊更是感人肺腑。张的弟子三千,宫岛是唯一给他送终的人。宫岛回国后创立了“善邻书院”,该书院在东京是历史悠久的中文学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宫岛的学生上条信山多次来华交流,于1986年8月出资修建了此碑。该碑由启功先生撰文题额“谊深学海”四个字,这是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的一个永久见证。

历史的记录者:古莲花池的碑刻

  左右碑廊刻石

  在太保峰之北的左右碑廊,共嵌刻石三十三方。蔡京《送行诗》、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王守仁《客座私祝》、帅家相《莲池十二咏》、黄可润《莲池十二咏奉次元韵》、宋英玉《咏保定府署游息地四章》、《莲池行宫奉发议定规条》、王树常《重修古莲池记》等刻石镶嵌于此,具有较高的书法及文化研究价值。

  通过讲解员对古莲花池碑刻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解说,不禁感慨,在古莲花池的方寸之地,竟有着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古莲花池的碑刻就如同一部古典书籍,记录着保定那段不为世人的所熟知的历史,等待着后人细细去品读。

标签: 直隶 乾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