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之亡,实亡于乾隆”这样的提法其实跟“明朝之亡、实亡于嘉靖”大概一样,一个王朝的衰落,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从顶峰一点一点地回落下来,最后走向无可挽回的颓势,就此灭亡。
自清建立以后,清朝的封建集权制度得益于异族统治的特殊性,在接过明朝的江山后,将这种封建制度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经顺治、康熙、雍正、以及乾隆中前期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的统治日趋稳固,而制度的稳定,也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我们知道,封建制度最大的问题在于社会公平。封建制度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其制度的保障也强烈依赖于地主阶级。之所以会出现这的情况,一则是生产力的限制,二则是知识文化长期被地主阶级所垄断的缘故。所以历代王朝赖以维持统治的根基是地主阶级,而非占据人口中大多数的普通农民。农民对于封建王朝而言,绝大多数时候只是税收的对象而言。
在此种情形下,封建王朝的发展,会随着地主阶级的壮大和野心,不断蚕室普通百姓的利益,最终导致王朝初期看起来还算公平的社会环境,逐渐滑落到地主和农民之间无可调和的矛盾。
这是王朝衰落的根本。
而说到乾隆,这种颓势的体现又尤为明显。
乾隆在位60年,但却形成了两幅风格迥异的画面。一则是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社会,国家人口税收都得到了极大的增长,国家对领土范围内的控制力达到了清代的顶峰,人民虽然不富裕,但也不至于出现大面积活不下去的情形。
而二则是乾隆中后期以后,大规模的贪腐案连续不断地爆发,大小金川之战、清缅战争中爆暴露出来的八旗绿营的腐朽不堪,毫无战斗力,以及乾隆后十年,形成了一大股逃到川陕的山林中讨生活的失地农民。这些失去土地,被家乡劣绅贪官逼迫下不得背井离乡逃亡大山深处的老百姓,规模一直在增长,及至嘉庆元年,终于酿成了持续9年之久的川陕白莲教民乱。
而反观乾隆的政治风格,以自己的爷爷康熙为偶像,以“仁政”为立足点。但实际上乾隆的“仁政”更像是一种政治作秀,刻意追求的只是“仁政”的名声,而非“仁政”本身。
以此导致了整个官场媚上欺下的不良风气,特别是在其任用和珅后的后25年时间里,贪污几乎都成为了官场常态,在和珅发明的“议罪银”制度下,天下贪官们成为了乾隆与和珅一起养的猪,待猪养肥后,杀了两人平分。如此种种,可窥乾隆中后期之政实令人汗颜。
清朝自乾隆后期,逐步开始走下坡路,其中有封建制度发展的必然性,也有乾隆所喜的营造出来的一片“盛世”景象的政治风气有关。作为帝国的最大权力拥有者,同时也是帝国最大的负责人,乾隆成为老头子以后,就有点享乐主义了,爱慕虚荣不说,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爱好,另人头疼不已。最终致使政府的公信力大大降低,吏治成为了难以整治的恶疾。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标签: 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