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巢氏与商丘

犀牛历史 256 0

赵云峰

有巢氏是中国见之于文献典籍记载中称“氏”的最古老的氏族首领,是列于“三皇五帝”之前的伟大人物。有巢氏与燧人氏被韩非子尊称为“上古二圣、二王”。《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相传为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三坟》曰:“燧人氏,有巢子也。”明确称燧人氏是有巢氏的后代。有巢氏在商丘有诸多文化传承与遗存。

一、有巢氏的功德

我们当代人大都居住在防风避雨、温暖明亮、牢固美观的建筑物内,试想古人在没有建设房屋之时,是在哪里度过漫漫长夜、寒冷冬季、潮湿雨季的呢?又是在哪里亲昵配偶、生育子女的呢?

中国古籍记载中有一个人群巢居树上的氏族,称之为“有巢氏”。“有巢氏”可能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至中期,那时期的人类已经可以使用简单的工具搭建“巢居”。2014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栾贵明主编《中华史表》一书,于篇首的远古时期,列“有巢氏”在“燧人氏”之前,但未明确标出具体年份。

从《墨子》、《庄子》、《韩非子》、《礼记》等古典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上古先民在尚没建造房屋能力的时期,有洞穴居、木巢居两种栖居生活方式。中国古人的房屋住所建设也就是沿着这两条路径,不断改进发展的。有巢氏开辟了人类建造居所、改造生存环境的道路和时代。

(一)有巢氏以鸟为师构木为巢

巢字的演变: 金文大篆

小篆 隶书

汉·许慎《说文解字》对“巢”字解释:“巢,鸟在树上曰巢,在穴曰窠。从木,象形。凡巢之属皆从巢。鉏(chú)交切。”鸟在树上的窝叫巢,在洞穴里的窝叫窠。

人类学习模仿鸟类,建设出最早的居所。考古发现远古时代的人类居所,多为洞穴。因为木质容易腐烂,远古时代的木巢居所不能保存较长时间,所以考古发现不多,但仍可以发现一些人类木巢居的遗迹。

1、洞穴居

远古先民最早是天当房、地当床,在大自然中漫游而野处的。为了遮风避雨,消暑防寒,他们发现在天然洞穴中栖居比较舒适,就会住下来,如北京山顶洞人就是长期居住在山洞里。年长日久,由于人口增加,在天然洞穴不足容身之后,便不得不想办法开始动手挖掘新的洞穴。就山陵高原而居者,深挖洞穴,而后逐渐形成窑洞式房舍。

当人们从山区走到平原之地聚居,人们也会保留挖洞居住的习惯,挖掘地穴,围土成防水台墙,在上边搭上草木篷子遮盖风雨,建成“地窨”式居所。又借鉴木巢居的方法,在地上面上搭建木架蓬荜、筑起栅栏墙,而渐渐离开潮湿的地窨,由穴居、半穴居,逐渐演变成地面木架顶盖、木骨泥墙的房舍。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逐渐改进建筑物的材料和结构,尤其是烧制出砖瓦等材料,最终演变为在地面上建屋而居。

商丘地区考古资料显示,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半地穴式房屋,后来逐渐演变建成地上建房。

当代在西北黄土高原和河南省西部山区还有一些居民生活在地坑院内;现在的地坑院子、窑洞内部设施齐全,也是宜居的。是为古代洞穴居方式的遗存。

2、木巢居

天然洞穴的分布、数量,与人类的活动范围、居住需求相比,实在是差距极大了,能够幸运地找到合适的天然洞穴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

远古时期的人们,最大的困扰,就是遍地的野兽,人们很容易被野兽袭击。人类天生有攀爬树木的能力与习惯,为了躲避野兽侵扰、防止地面潮湿水患,在树木上休息栖居,更容易实现。仅仅在树上休息栖居,与建造出鸟巢式的居所,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最早在树上做巢的人,人们称他为“有巢氏”。他是树上栖居者中的一个不安于现状的创新者,不愿意继续忍受日晒雨淋和寒风吹打,通过观察飞禽筑巢,学习鸟类筑巢的方式方法在树上为自己筑巢,想办法折断树枝、用树叶在树杈上铺上垫子、在上面和周围用树枝树叶搭起篷子,象小鸟一样做一个能够容身居住的家。

有巢氏带领本氏族的人们率先以鸟为师,模仿鸟类筑巢的行为,在树上筑巢为居,无论迁徙到哪里,都能够就地取材,为自己在大自然中建设一个居所,可以遮风避雨、防暑御寒,可以防备野兽侵扰、夜晚休息,可以招引配偶、生育后代······开始建造出了最早的住所、家园。

根据我国考古发现分析,巢居者渐渐把居住空间下降以便于上下进出,由巢居、半巢居即干栏式建筑,演变为地面上建屋。因南方潮湿,巢居者适应环境而延续的时间更长。长江流域以南由独树巢居,经过多树巢居而演变成干栏式房屋。干栏房屋就是巢居的一种较高级形式,与后来的阁楼有着传承创新关系。

干栏式建筑是用木材做支柱高高立架起来的建筑,它是构木为巢向现代建筑演变的一个重要节点,仍然带有在树上巢居的特征。

在云南沧源县的史前岩画中,发现有架木为巢的“干栏式”建筑。甚至于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云南深山之中仍有居住于树上构木为巢的人群聚落。在湖南澧县官亭乡和黔阳高庙山,发现有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的干栏式建筑遗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有7000年以前的干栏式建筑,其构巢方式兼用绑扎和榫卯结构,已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

有巢氏的后代们,是更加聪明、勤快、追求完美的人,再用树枝草叶在树木周围围成遮风挡雨的墙,然后涂上泥巴,形成木骨泥墙。再后来,用土坯砌墙、用砖砌墙,逐渐建设出一个比较安全舒适的栖居空间来。

甲骨文中“乘”的字形,甲骨文是从人从木,上下结构,像大人登于木上。

金文、小篆字形稍变,突出了人的两脚,表示人登上树木。

金文 小篆

后来才隶定成现在的样子。所以“乘”的本义是升、登,《诗经·卫风·氓》“乘彼垝垣”,即用本义。“乘”字所反映的古人的登树习性,是有巢氏巢居留传下来的习惯。

可以推测,木巢居是中国远古历史一种长时期而广泛采用的居住方式;从随行随卧、利用自然条件野外居住,到选择宜居条件、自建居所,有巢氏开创了人类有居所生活的时代。

(二)有巢氏开创了巢居文明

由野居穴处到构木为巢,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大创举,有力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后世尊称为“有巢氏”、“大巢氏”、“巢皇”。如《太平御览》第八十七卷引项峻《始学篇》曰“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处,古之遗俗也。”

有巢氏是一位聪明、勤奋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学习飞鸟在树上建巢,既可挡风遮雨,又能躲避禽兽侵袭。人们欣喜无比,纷纷效仿,非常感激这位发明巢居的人,便拥立他为首领,号曰“有巢氏”。他为民谋生,为民造福,因为功高德隆,自然成为所在氏族的领袖人物。“有巢氏”的称号也成为他所生活时代的标志。

有巢氏代表着远古人类生活状态的一个重要转变,是从原始的自然洞穴居住开始到人工建造房屋的转变,是人群从山区走向并定居于平原生活的转变,是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生存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制造工具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主要标志;那么,以构木为巢为起点,人类便开始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一旦有了居所,人类便不会再回到野处的生活状态。感受到有居所的好处,人们便会不断改进建造技术,让居住变得越来越安全、舒适、美观。有着现代社会生活体验的人们,回望人类成长史,一定能够看见有巢氏启迪引发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那一个重要转折点,理解有巢氏创制居所的重大意义。

二、有巢氏与商丘

(一)商丘古人对有巢氏的记载

战国时期宋国大夫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在《墨子·辞过》一文中记载:“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墨翟:《墨子》,方勇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4页。)

略晚于墨子的宋国人庄周在《庄子·盜跖》一文中记载:“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庄周:《庄子》,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版,第275页。)

西汉梁国(国都在今商丘睢阳)人戴德戴圣编著的《礼记》中《礼运》一文中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桧巢。”

商丘古代的墨子、庄子、戴德、戴圣等文人贤士对于“有巢氏”构木为巢,开创建设人类居住新天地,情有独钟,记载明晰,给予了高度评价,反映出“有巢氏”一族曾经生活在远古的商丘地区,“有巢氏”生活的方式和功绩遗存留在了商丘人们的记忆中。

(二)“宋”因构木为巢而得名

商丘古称“宋”,为宋国国都所在地。汉字“宋”也给今人留下了商丘一带古人有巢氏栖居历史状况的信息。古代商丘即宋地最早的人造建筑就是依靠着树木搭建的。

“宋”,是会意字,也有人认为是象形字,从宀(mián),从木,表示或象形房屋内有树木。《说文解字》称:“宋,居也。”甲骨文、金文、小篆体的“宋”字:

都是象形“屋中有木”,“宋”字上部的宝盖头都是盖到底部的,象形用木头支撑起一座房子,还遗留着“有巢氏”之民发展而来的“构木为巢”“依木建房”的时代记忆和生活密码。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构建筑为主,就是对“依木建房”的“宋”居的发展和继承。

商丘古代有“南亳、景亳”之地,“亳”在甲骨文中是上面有亭的建筑物的象形字。

(三)商丘的有巢氏活动遗迹

商丘市睢县是有巢氏活动地之一。

据《清光绪十八年睢州志》“古迹”项目下记载:“巢亭 在城南二十里。卫太叔疾奔宋,复卫,处于巢是也。”(睢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整理: 《清光绪十八年睢州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3页。)

睢县学者撰文和百姓传说:在远古时期,“有巢氏”曾在这里教人搭棚建屋。目前,巢亭年久已毁,但口耳相传的传说犹在人们心中。根据睢县地方史志记载,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巢亭是个很著名的地方;至迟到明清时期,巢亭的地名仍在,还为当地人所熟知。

(四)商丘发现构木为巢的遗迹

商丘考古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中的房屋遗迹,早期有半地穴式房屋,后来普遍为地面建筑;早期房中发现有柱洞,应为独木支撑房顶的结构遗迹,后来则无;早期有的墙体为木骨草泥土垛成,后为泥墙且有火烧变硬情况。(郑清森:《商丘的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房中有柱洞,即是独木支撑房顶的建筑结构,是为“宋”居。木骨泥墙的木架房屋已经建设在地面上,四面使用了泥墙,但是泥墙中仍然有木架,还起着骨架支撑的作用,是构木为巢向地面建筑演变的一个重要节点,仍遗留着一些构木为巢的痕迹。

在商丘古城中,保存至今的一些明清建筑物,虽然砖墙墙体很厚实,还仍然保留了木柱在墙体中发挥骨架支撑作用。

现代建筑,又突出了骨干框架结构支撑作用,明显弱化了墙体承重作用,而且从地面向上越建越高,形成城市建筑群“森林”,似乎深得有巢氏“构木为巢”的建筑精神传承。

三、有巢氏的后裔

(一)有巢氏之子燧人氏及其后裔

《三坟》:“燧人氏,有巢子也,……钻木取火,天下生灵尊事之。”明确称燧人氏是有巢氏之子,而燧人氏一族就生活在商丘为中心的地区。

燧人氏是有巢氏建设事业的继承发展者。《礼记·礼运》记载:“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 牅户,以炮,以燔,以亨(烹),以炙,以为醴酪。”列举燧人氏时代的贡献,有三项:即钻木取火、冶炼铸器、创建房舍。称燧人氏不仅会钻木取火,而且继承发展有巢氏的发明成果,创制了房屋宫室,开创了人类文明生活新境界。

据史籍记载,燧人氏(配华胥氏)生伏羲,伏羲配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帝、黄帝。后来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禹以及夏、商、周族的祖先,都是黄帝的后裔。

如记载燧人氏(配华胥氏)生伏羲的史料有:

汉·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 :“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作瑟三十六弦。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

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少典生炎帝、黄帝的史料有: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

燧人氏、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炎帝、黄帝等作为华夏民族人文始祖,后裔众多,遍布世界。

(二)有巢氏是巢姓始祖

巢(cháo)姓,在宋朝编就的《百家姓》中列第393位。“巢 关蒯 相;查 后 荆 红。”

据史料记载,巢姓主要以氏族、国名、地名为姓。

1、以氏族名称为姓

《姓谱》记载,巢姓是有巢氏的后代。巢姓源于有巢氏,出自远古时期有巢氏部落,属于以氏族名称为姓氏。

传说尧帝时有隐士号曰巢父,在树上筑巢而居,不营世利,尧帝以天下让给巢父,巢父不肯受,又让给许由,许由亦不肯受。

2、以国名为姓。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巢姓是以国为氏,望族出于彭城(在今江苏徐州)。大禹时封有巢氏的后代建立有巢国(在今安徽巢县),历经夏、商、周三代,世代为诸侯国。春秋时期,楚国灭了巢国。亡国之后,巢国的公族后代以及部分国民,多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有巢氏、居巢氏、巢氏,后有巢氏、居巢氏皆省文简化为单姓巢氏,世代相传至今。

3、以地名为姓。

夏桀被商汤打败以后,逃到南巢(在今安徽巢县),后来死在那里。他的子孙有留居在南巢的,便以地名命氏,称为巢氏。

作者认为,根据古时商丘人墨子、庄子、戴德、戴圣和地方史志的记载,研究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宋”、“亳”字的寓意,分析商丘古代文化遗址中考古发现有木巢居遗迹,结合有巢氏的后裔在商丘,目前,巢姓在商丘地区人口数量众多等综合因素,可以推定:有巢氏及其后裔长时期生活在商丘一带,商丘自古至今都是巢居文化传承创新的地方。

标签: 有巢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