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的官员等级是如何划分?

犀牛历史 644 0

这个问题可以写一本书了,简单回答如下:

唐朝官员官位实职从正一品到从九品一共二十九级。官位实职就是官员的实际任职,代表着官员在哪个衙门里办公。

正一品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这些一般都是荣誉性官位,只有三公、三师职务的往往是被挂起来了。但初唐长孙无忌、房玄龄都曾只任三公,这时他们的三公位置可不是荣誉性的闲职,而是真正的掌权者,可以开府办公,有一套班子配合。

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以及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属于享受三公待遇,往往都参预朝政,算是宰相级人物;

正二品本来是标准的宰相,主要是尚书令,但由于李世民曾经当过这个官位,所以后来尚书令就基本上被空下来,尚书令副手左右仆射成为真正的实职宰相;

从二品是真正的常设性高官,包括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还有地方上京兆、洛阳、太原七个大州的一把手,安西都护府等五个边境重镇的大都督或者大都护,这些是唐王朝最核心的一批高官。

正三品是省长、部长级别,包括也算是宰相的侍中、中书令,以及各部尚书,皇帝一些直属部门的一把手,武将里的大将军,地方都督或者都护;

从三品相当于副部级,有些是各部门一把手,有的是各部尚书的副手,武将是大将军的副职将军,地方官包括一些都督、刺史,还有一些大都护府的长史等。

四品以下的都是各部、各州郡、各都督府都护府干活的,也有是中小州、都督府、县的一把手,最小的一把手是下县县令从七品下,再往下八九品的纯粹是干活的小官吏了。

这些是大唐行政体系真正的掌管者,一个萝卜一个坑。

在唐代的官员等级是如何划分?

如果没有实职,其他散官、爵位、勋官等级再高也是只享受待遇没有实权。爵位中的亲王享受三公的正一品待遇,亲王的继承者叫嗣王,与郡王、国公同样享受从一品待遇,再往下各个爵位的待遇依次递减;

散官当中最高的文散官是从一品的特进,武散官是从一品的骠骑大将军,往下也是依次递减;

勋官基本上相当于战斗勋章,靠军功获得,最高正二品的上柱国,往下同样依次递减。

不管靠自己的老子、科举或者是军功,有了一个虚职的官位,就能拿相应的俸禄,享受一定的待遇,这就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算是出仕了。但要是为了有更大的权力,就要争取官位实职,这才算是有差使干,否则只是被养起来的一头猪。

可惜毕竟官位数量有限,四五品散官去争取一个六七品的实职县令也是常见的事情。在争取官位的过程中,这些人“身应役使,有类僮仆,论实在于胥吏之下”,相当于被借调到某个部门等空缺,除了公务之外还要给上官干杂活,实权还没有小吏大。

在唐代的官员等级是如何划分?

唐代政府部门的设置,为皇帝服务的部门与处理政务的部门混杂在一起尚书省相当于国务院,下设六部尚书,各自分领四个司,这是最主要的政府部门。另外还有门下省、中书省、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与尚书省合称六省;

御史台是负责监察的部门,单独存在;

皇帝直属机构还有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称作九寺,还有将作监、国子学、十六卫府等,

这些部门的工作有些是与公务有关,有些是直接为皇帝和皇室服务负责吃喝拉撒睡的机构。

相当于皇帝直接管理六省、一台、九寺、将作监、国子学、十六卫府等部门,这些部门各自独立运作,一把手都直接向皇帝负责,理论上宰相只是辅助皇帝决策的团队成员之一,类似现在的扁平化管理。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宰相的权力也根据皇帝的授权有大有小,贞观年间李世民敢于授权,国事都由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等一批人集体决策,宰相权力相对较大;后来皇权越来越集中,宰相也越来越像皇帝的秘书而非决策班子成员。这时也出现过特殊情况,比如李林甫几乎替代了唐玄宗李隆基行使皇帝权力,这也是皇权过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在唐代的官员等级是如何划分?

以上只是唐代官位和机构设置的简单描述,而且这些设置还在唐王朝289年间不断的变化,理清这个变化过程是个很复杂的工作,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读者有个最基本的了解。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标签: 唐朝刺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