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皇帝身边工作是唐朝读书人日思夜想的盼望,因这个盼望,他们苦读,苦学,苦钻研,孜孜以求。明知伴君如伴虎,但他们就是要花上所有的心思去伴这只虎。
皇帝当然也需要有人来陪伴他,陪伴他干什么呢?出主意,写文书,下命令,带兵打仗,帮他管理国家。同时,皇帝还需要一些人来给他演艺、唱歌、说段子,逗他取乐。像武则天这位女皇,还需要几个面手给她提供淫秽需求。所有的皇帝都需要几个溜须拍马的耳目官,为他们刺探情报,说顺情话,助威解围,整人,斗人,陷害人。
应皇帝所需,各色人物就尽显才能和本事,有文显文,有武显武,有艺显艺,有颜值的显颜值。但这都必须按路子走,或有路子走。按路子走就是按朝廷规定的入仕之路走,科考,推荐,铨选,等等,一步一步走上高位。有路子走就是通过旁门左道出乎意料地来到了皇帝身边。
皇帝的爱好就是各色人物努力的方向。
正直的读书人想到皇帝身边干什么?就是为了治国理政。所以他们从小就开始用读书来修炼自己。读书是他们最大的兴趣爱好,他们读书快乐啊,快乐到了“绿满窗前草不除”。他们乐什么呢?这既有书中之乐,也有书外之乐。书外之乐就是想象有朝一日能成为朝廷的官员,能到皇帝身边显一显自己的本事,将家事、国事、天下事都纳入到自己的思考的范围内,都融入到自己心血流淌的脉搏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这些读书人,饱学之后就到京城来考试,锦城虽云乐,但千人万马过独木桥,能考准的人很少,考准了能到皇帝身边工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但是读书人为了当官吃皇粮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矢志不渝,一次考不准了再考,再次考不准了还是考,一直考到“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才有可能考准,或一辈子都没考准。
我们且说那些考准了的读书人,他们考准了,还要到基层去锻炼,一步一往上走才有可能来到皇帝身边。比如王维,他于开元九年考中进士,但直到开元二十五年,赴凉州河西节度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监察御史是朝廷的高官了,但王维此时却被安排到远在凉州河西节度幕府里工作,说是监察御史却不在京城任职。开元二十六年,他自河西回长安,仍为监察御史。此时王维的工作岗位应该说离皇帝已经很近了。但是此时离他考上进士已经过了十七年了。
那么,王维于开元九年考准进士后任的什么职呢?是太乐丞,就是负责音乐、舞蹈等教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之用。是从八品官,官职很低。他任此职时间不长又被贬官了,原因是属下伶人舞黄狮子,黄狮子舞是专供皇帝享用的,故伶人私自作舞是大不敬,要受到惩罚,这就累及到责任人王维,而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此后他一度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到了开元二十三年,官拜右拾遗,到东都洛阳任职,开元二十四年十月,唐玄宗幸东都回长安,他才跟着回到京城。王维跟着唐玄宗回京城,并不是说他已经到皇帝身边了,应该说是他跟着皇家车队回到了长安。第三年才给他任了个监察御史的官职,但却是兼河西节度幕,在唐朝的官职任命中,“兼”后是实职,“兼”前是虚职。所以,王维此时的实职是河西节度幕,监察御史是朝廷给他的一个荣誉虚职。开元二十六年,他自河西回长安,才真正担任上了监察御史。
但王维的仕途很不顺当,安禄山攻入长安,玄宗仓皇逃往四川,王维没有跑脱,被安禄山大军俘虏了。俘虏后,因他的诗名太大,安禄山就派人迎接他到洛阳,关押在菩提寺,硬要任命他为给事中。王维有气节,不接受,假称患病,以逃避麻烦。唐军收复长安、洛阳,王维与其他陷贼之官,均被官军收系在狱中,随后押到长安,按律当死,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一诗,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叛有功,请求把自己的官职降低一等,并愿意到边远的地方任职,以之为兄赎罪,王维才得以宽宥,降为太子中允。
我们欣赏一下王维的《凝碧池》: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据说,安禄山攻陷长安后的仲秋节那天,安禄山在洛阳凝碧池大摆筵饮,大宴伪官,并叫从长安掳集来的梨园子弟奏乐助兴,乐工雷海青手抱琵琶,俯首大哭,随即被卫军乱砍,斫为肉浆。此事很快就由裴迪传给了关在菩提寺的王维,他万分激愤,口吟此绝句,抒发了亡国之痛情。
王维如此忠君,但至死也没有到皇帝身边工作。唐肃宗当皇帝的晚期,王维得到了他一生中最高的一个官阶就是尚书右丞,即尚书省的执行官。此时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到了上元二年,王维上《责躬荐弟表》,请求削去自己全部官职,放归田园,并请求让他的弟弟王缙从河北回到京师。五月,王维进上谢恩状,七月卒。同年,唐肃宗也结束了他的皇帝生涯。
唐朝,读书人想到皇帝身边工作实在是太难了,但科考确是走上仕途走近皇帝的一条最有希望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走,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读书人就是凭借着这渺茫的希望而前行,希望让他们的梦想多彩多姿,也让他们的生命充满了活力,但困难却叠加于仕途之中,让这些读书人完全无法预料。而机遇,他们总是在时时寻找着可以实现自己梦想的机遇。机遇一次又一次向他们走来了,他们竭力去把握,挑战就摆在了面前。
王维毕其一生追求他的梦想,困难重重,机遇又不断地和他开着玩笑,挑战让他最终赢得了些许安慰。
唐朝,有如此经历的读书人比比皆是。我们不要说谁是其中的典型,事实上,凡名垂史册的读书人都有如此曲折的经历。
走上仕途,走近皇帝,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梦想,让多少读书人在构筑自己宏伟的梦想中苦苦奋斗,耗尽了最后一滴血。
在这诸多困难和挫折中,最可怕的是嫉贤妒能人所设定的陷阱。
嫉贤妒能,不要说卑鄙小人有这种心理,就是朝廷要员,即使是被公认的正直达官也会不时地流露出这行龌龊的心理。五代人孙光宪编著的《北梦琐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说太子少傅白居易,当时文章第一,却没有晋升到重要的职位。此前,刘禹锡在大和年间担任太子宾客时,与李德裕同时都在东都洛阳任闲职,刘禹锡拜见李德裕时问:“近来得到过白居易的文集吗?”李德裕回答:“倒是有人经常把他的文集送给我,但我只收藏没有看,今天给你看看。”结果刘禹锡发现白居易的文章装满了李德裕家的书箱,大都埋没于灰尘之中了。李德裕打开之后又卷起来,对刘禹锡说:“我和这个人比,一直感到有不足之处。他的文章写的精彩绝伦,但我不想看,因为我担心看了会让我惭愧,所以我就不看。”
李德裕可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嫉贤妒能依然有他。
白居易在官场就是这样被人抑制着。《新唐书•白敏中传》又记载说,白敏中是白居易的堂弟,幼年丧父,就跟白居易读书学习,唐武宗素闻白居易之名,想要征召任用他。当时,白居易因足病而去官在家,宰相李德裕就给武宗皇帝说,白居易衰弱疲惫,不堪任职,他的堂弟白敏中文词好,有度量,有见识,可以任用这个人。武宗皇帝当天就任白敏中为知制诰,入为翰林学士。唐宣宗即位后,认为李德裕是武宗朝的红人,太过张扬,就贬了李德裕。可就在此时,白敏中极力诋毁李德裕。当朝论者深恶痛绝。李德裕也无奈地写文章说“惟有以怨报德不可推测”。
官场就是这样,尔虞我诈,波诡云谲,嫉贤妒能,贤者亦如此。
皇帝确实需要人才,他们也给读书人铺就了一条走近自己的专用之道,那就是制科考试。这个考试皇帝亲自主持,亲自出题,他们要亲自选拔真正有才能的读书人来到自己的身边,帮助他们理政。制科考试没有时间规定,皇帝根据需要随时决定。考试科目繁多,约有八十余种,如:才堪经邦、贤良方正、茂材异等、直言极谏、博学鸿词、高蹈丘园、堪任将帅等等。皆根据需要而定,无一定标准。打仗急需优秀人才了,就设“武足安边科”;发掘治国良才了,就设“文以经国科”。名目极多,诸如直言极谏科、文辞雅丽科、才膺管乐科、博学宏词科,等等。制科考试内容以“时务策”为主,即针对具体的问题,考生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牛僧孺,唐朝的大才子,他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即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高中进士,步入仕途。牛僧孺考进士时,文章写得好,人又慷慨激昂,敢与针砭时弊,宰相都非常看重他。当时考上进士的考生都要去拜见宰相,别的进士从宰相门前过,宰相也就看看罢了,可牛僧孺去拜见宰相,宰相们都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来接见牛僧孺。牛僧孺又于贞元二十四年参加了唐宪宗制举贤良方正科考试,在论“时务策”时,他正血气方刚,胸怀治国韬略,毫无顾忌地指陈时政,胆略见识深为考官赏识,成绩被列为上等。但是,他万没想到,他对朝政的指责却得罪了当时的宰相李吉甫,因此遭了“斥退”的打击,久不得叙用。过了四年,即元和七年,李吉甫死后,他才被重用,提拔为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
牛僧孺为官正派,不受贿赂,很有好名。《新唐书》记载说,士族韩弘入朝为官时,他的儿子曾用厚礼贿赂宦官朝贵。韩弘父子死后,皇帝派人帮助其幼孙清理财产时,发现宅簿上有“具有纳赂之所”,至牛僧孺名下,又在左边注:“某月日,送钱千万,不纳。”穆宗看了这批语大受感动,在议论宰相时“首可僧孺之名”。
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当权了,李德裕就是牛僧孺当年得罪的宰相李吉甫的儿子。牛僧孺被罢官了,为太子少师。会昌四年,又以交结泽潞(今山西长治)叛藩的罪名,贬牛僧孺为循州(今广东省惠州市)长史。宣宗即位后,李德裕党派的人全部被贬,大中元年,牛僧孺恢复原官太子少师,不久就去世了。
希望与困难,机遇与挑战,唐朝的书生们为了走近皇帝就是这样孜孜矻矻地鏖战着。
想到皇帝身边工作,皇帝也急需用人,朝里有人就好当官了。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记载,苏颋聪明过人,一天能背诵数千字的文章,他的父苏瓌是玄宗朝的宰相,对他训教极严,常令他穿着青布短袄伏在床下读书背文,一旦伸出头,父亲就会用棒打。苏颋长大后,文学渊博,当时第一。但苏颋太爱喝酒了。唐玄宗李隆基平定韦后内乱之后,要起草文件,但找不到合适的人,很着急,就对苏瓌说:“谁适合起草诏令?”苏瓌说:“别人我不知道,儿子苏颋才思敏捷,可供差遣。但是他爱喝酒,如果不醉,足以胜任。”苏颋被召来了,来时宿醉未醒,勉强行礼,且不说还呕吐在殿下。玄宗命太监扶他躺在身前,亲手为他盖被。苏颋醒后,拿着纸笔当场写就,才气纵横,文辞典雅,理由充裕。玄宗大喜,抚着他的背说:“‘知子莫如父’这句话,说的就是你父亲吧!”
苏颋就是这样来到了皇帝身边,如果没有他父亲的推荐,其梦想依然会为一枕黄粱。但机遇,他父亲苏瓌正是把握住了一个极其难得的机遇:皇帝急需一个草写诏书的人。苏瓌当仁不让,举荐了自己的儿子,苏颋梦想成真。
但是,唐朝另一个才子,戎昱也有一次难得的机遇,他却没有把握住。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戎昱年轻时风流潇洒,很有文采,京兆尹(长安市长)李銮看上他了,希望他做自己的幕僚,并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是李銮嫌戎昱的姓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戎族同字,希望他改一下姓氏,婚事就可定下来。戎昱知道后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是:“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既感谢了李銮,又申明不愿因婚事而易姓的想法。就是这个才子,有一天却被宪宗皇帝想到了,当时边烽很急,大臣们都想以和亲的方式来解除边患,宪宗皇帝说:“我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姓名很怪,我想不起他是谁。”宰相说是不是冷朝阳、包子虚?宪宗说不是。宪宗就顺口背出了这个人的一首诗,大臣们一听说:“戎昱也。”宪宗说:“尝记其《咏史》云:汉家青史上,拙计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净沙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这首五言诗直截了当地指出和亲是最为拙劣的政策。这正合宪宗皇帝的心意,宪宗皇帝笑着说:“魏绛何其儒也?此人(戎昱)如在,可与武陵桃花源足称其清咏。”评价真是不低呀。可皇帝想起了戎昱,戎昱却远在天边。虽说他少年中进士,但一生基本处在流浪中,中进士后,先来往于长安、洛阳、齐、赵、泾州、陇西等地,后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又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再后来到了长安,任侍御史,没想到第二年就被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
遗憾!机遇与挑战并存,可惜戎昱没有抓住机遇,连挑战都没有挑战就怏怏而死。
杨国忠却抓住了一个好机遇。杨国忠当然不能算读书人,他年轻时放荡无行,嗜酒好赌,受到亲族的鄙视,三十岁时前往西川从军,任期满后,因贫困就依附了蜀地大豪鲜于仲通,后又担任扶风县尉。天宝四载,杨国忠要到皇帝身边的机遇一个一个向他走来了,先是他的族妹杨玉环被册为贵妃,日益受宠。接着,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与宰相李林甫有仇,想让鲜于仲通前往长安,结交杨家,以为援助。鲜于仲通说:“我不行,有一个人可以,就是杨国忠。”章仇兼琼便征辟杨国忠为推官,让他到长安进贡,馈赠的蜀地财货价值百万。到长安后,杨国忠把土特产一一分给杨氏诸姐妹,并说这是章仇兼琼赠送的。杨氏姐妹得到了如此丰厚又宝贵的财物,就开始在玄宗面前为杨国忠和章仇兼琼美言,并把杨国忠引见给玄宗,玄宗任命他为右金吾卫兵曹参军。从此,杨国忠便可以跟着供奉官随便出入禁中,成了玄宗皇帝的宠臣。
机遇与挑战不会选择人,谁都会有,奸臣可能把握得更好,挑战得更成功,杨国忠即是也。
到皇帝身边工作,有人想治国平天下,有人想升官发财,有人想仗势欺人。正直的读书人一旦到了皇帝身边,也未必都还在正直着。
标签: 唐朝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