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曾这样评价毛主席:
“毛主席是从几千年的历史经验教训、近百年的革命运动、近三十年的直接奋斗中生长出来的人民领袖。”
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光明,所以老百姓们都把毛主席称为“大救星”。
在古代,也有一位这样的”神人“存在,1700多年来,中华民族始终给予他极高的评价,他就是诸葛亮。
毛主席和诸葛亮身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是他们又都身居乱世,于危急存亡之秋力挽狂澜。
图:诸葛亮
诸葛亮自然是不知道毛主席的存在,但是毛主席可是把诸葛亮都看透了。
那么毛主席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
毛主席痴迷《三国》毛主席一生读书无数,尤其热爱中国的古典文学。
毛主席在韶山农村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对于儿子喜欢看书,毛顺生是又喜有忧,因为他喜欢看闲书。
毛顺生特意把他送到当地的私塾去读书,结果老师在台上讲《增广贤文》,毛泽东就把三国演义放在《增广贤文》下面,看得津津有味,先生走了过来都没有察觉。
虽然先生很生气,但是同学都很喜欢毛主席,尤其是喜欢听他讲《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故事。
后来毛泽东离开家乡,但是无论走到哪里,他的行李箱里,都必须有一本《三国演义》。
在长征时期,毛主席还曾因为读书闹出过笑话。
那段时期条件有多艰苦不必多说,别说带着书了,有时候连吃饭的家伙什儿都得丢掉。
红军的队伍经过一个村庄的时候停下来休整,毛主席实在按耐不住了,就赶紧吩咐警卫员:你去找找村里有没有读书人,帮我借‘三国’和‘水浒’来。
警卫员二话不说找到村里的教书先生,问他借“三锅”和“水壶”,教书先生一听是红军借东西,二话不说就把家里的水壶和锅拿出来。
但是主席说要“三锅”,警卫员跑遍了大半个村子,也没有一户人家能有“三锅”,无奈便拎着一口锅回来交差了。
毛主席看到警卫员后哭笑不得,,拍拍警卫员的肩膀说道:“娃子要抓紧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哟!”
警卫员这才知道,原来主席让自己借的是书,于是赶紧把东西还给教书先生,并说明了缘由。
没想到教书先生也是个三国迷,亲自拿着两本书送给毛主席,并且两人还探讨了一番,让教书先生感受颇深。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也要多读书,尤其是读读《三国》,并运用到工作中去。
1942年,毛主席向全党发出号召:“做干部工作的同志,要多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毛主席深知,干革命不能只靠一腔热血,还得靠智慧,这就离不开知识。
对于《三国》中的人物,毛主席都有自己的见解,比如说周瑜是位“青年团员”、曹操是真男子,还曾自比为赵子龙。
不过说到最欣赏的,毛主席还是最欣赏诸葛亮。
主席活学活用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仿佛开了“上帝视角”,神乎其神,但是毛主席对于诸葛亮的评价,还是非常客观的,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毛主席最喜欢的一章就是赤壁大战。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刘备说: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人谋也。”
诸葛亮选择辅佐刘备,自始至终都是希望天下统一,所以他出使东吴,促使孙刘联合,大胜曹操。
毛主席认为,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等人表现出了惊人的能动性,并认为这是以弱胜强的典范之战。
发挥自己的优势,让敌人变得被动,一战而胜,从而各个击破,这就是毛主席从中学到的军事思想。
其次毛主席欣赏诸葛亮的发明和创造的能力,他最喜欢诸葛连弩的改造。
1962年,毛主席和南京炮兵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孔从洲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谈话,就谈到了诸葛亮对于兵器的改革。
诸葛亮改进了弩机,一次可以连发十箭,他在擒孟获的时候,就用上了这个弩机。
但是孟获也想到了应对之措,用三千藤甲军对付诸葛亮的弩机。
诸葛亮经过一番研究, 发现藤甲是用油浸过的, 于是一把火把藤甲军给烧了。
毛主席用这个故事,告诉孔从洲,我们的军事院校,也要好好地研究兵器,紧跟科技前沿。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非常欣赏诸葛亮处理民族关系的办法。
1949年,习仲勋妥善争取到了青海省昂拉部第二十代千户项谦归顺,毛主席知道后非常高兴,夸赞习仲勋:“诸葛亮七擒孟获,你比诸葛亮还厉害呢!”
1953年,布依族女匪首程莲珍被抓获,西南军区参谋长李达跟毛主席汇报称,下面的人都要求把这个女匪首杀了。
毛主席却说不能杀,程莲珍是女匪首,还是少数民族。
“人家诸葛亮擒孟获,就敢七擒七纵,我们擒了个程莲珍,为什么就不敢来个八擒八纵?连两擒两纵也不行?总之,不能一擒就杀。”
后来程莲珍为了感谢共产党,主动加入了剿匪任务,劝说藏匿的土匪归顺共产党。
图:程莲珍
毛主席还从诸葛亮屯田自给、巩固边防这一做法中得到了灵感。
后来新中国大规模部队转业,生产建设兵团应运而生,战士们放下钢枪扛起锄头,开荒就业,巩固边疆。
毛主席还非常欣赏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曾多次表示自己想要学习诸葛亮,在中国革命道路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的三个错误1957年,毛主席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发言上曾说: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单独的一个诸葛亮总是不完全的,总是有缺陷的。
对于诸葛亮的成败得失,毛主席站在历史的高度,也做出了自己独到的分析。
在他看来,诸葛亮之所以没有完成一统三国的大业,主要是在这三个方面出现了失误。
第一个失误是选错了人,关羽大意失荆州,就是最好的例子。
1948年的一天,毛主席蹑手蹑脚的从后面想要吓李银桥一跳,结果李银桥反应迅速,毛主席刚要靠近,他就察觉到了立即转身,毛主席的手还停在半空中。
随后毛主席哈哈大笑道:你这个卫士组长,我没有选错!,夸了李银桥,也顺带夸了夸自己。
李银桥受到主席的夸赞,突然害羞起来“主席什么时候选错过人啊。”
没想到毛主席突然认真地说道:“我一不是释迦牟尼,二不是诸葛亮;就是诸葛亮,也有错用关羽和马谡的时候啊!”
图:李银桥
这下轮到李银桥糊涂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知道,可是关二爷如此厉害,怎么用错了呢?
关羽大意失荆州,就是诸葛亮下的一步错棋,在古代,荆州乃兵家并争之地,如此重要的一个地方,诸葛亮却让心高气傲的关羽守着。
当时诸葛亮的战略是联吴抗曹,可是关羽骄傲着呢,他从心底里就瞧不上东吴,所以对于诸葛亮的嘱托,并没有放在心上,因为自己的大意,失了荆州,自己也丢了性命。
图:关羽
第二个失误就是战略上的失误。
“向南、 向西发展, 先‘跨有荆、益’,再挥师北伐复兴汉室。”
这是诸葛亮初见刘备时,为他描绘的一个战略愿景。
但是毛主席却认为这一战略,或从根本上就出现了错误:“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 安得不败。”
在毛主席看来, 蜀国将一国之兵分隔于荆州、益州,这两地相距千里, 兵力被分散成两份。
后来刘备、关羽、诸葛亮三人各领一军, 兵力就更为分散了,互相照应都来不及。
在战略上,就已经埋下了蜀国伐魏失败的祸根,而毛主席在战略部署上,一直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第三个失误就是在关键时刻,诸葛亮没有亲自指挥。
这一仗就是街亭之战,诸葛亮没有亲临前线,而是在后方遥控。
马谡这个人虽然学识渊博,但是一直没有单独领兵作战的经验,可以说是一个新人。
而这时候诸葛亮却突然把马谡推了出去,让他去守如此重要的一个地区,虽说诸葛亮也是想让马谡快速成长起来,但却是有些难为人了。
结果就是街亭失守,诸葛亮不得不狠心占了马谡。
如果当时诸葛亮亲临前线,了解战况,并及时做出调整,或许就是另一种结局了。
毛主席在读《资治通鉴》的时候,对于这一历史事件,他的点评是:初战,亮宜自临阵。
确实,此战过后,诸葛亮也及时吸取了教训:自街亭失败后,每出,亮必在军。
可见,毛主席是以一个成熟的军事家、政治家的眼光去评价诸葛亮的,站在时代的高度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1950年4月27日,毛主席在北京中南海接见董其武时说道:共产党就是以诸葛亮孔明的办法办事,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
标签: 对诸葛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