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长河以一种不紧不慢的姿态流动着,历史成为这条长河流过的痕迹,当某个痕迹被人们铭记时,它便不会轻易的消逝。在浩荡的历史中,有一个人物,他让人时刻铭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始终牢牢占据人们的视野,他就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他历经的人生,留下的智慧被古代每个阶层的人们所赞叹,"大名垂千古,祀火无断时"刻画了诸葛亮在后世的影响力。
一、帝王为何对诸葛亮心生崇高敬意天下之大,总有能人异事遍布世界各的的角落,其中最耀眼的,是尚未出茅庐的卧龙先生。为了使这位耀眼的人出现在在人们的视野中,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这位隐居的能人。诸葛亮的才能得以施展,得以使更多的人赞叹。他为了国家耗尽心力,最后在北伐中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短短几十年的人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生的短暂并没有使得诸葛亮人生的辉煌受到一丝减损,相反,在后世帝王的眼中,他是传奇般的存在,被给予了诸多的殊荣,祭祀诸葛亮在后来成为一种规划化的活动。
1.君臣关系是古代帝王治理朝廷所重视的部分,祭祀诸葛亮表现了对贤士的尊重
治理广大的疆土需要统治者拥有非常人般的视野,因为要管理这么多文武百官和百姓需要耗费人大量的心力。古代一统六国的始皇帝嬴政,在拥有了如此庞大的帝国版图时,感到的并非是轻松,而是沉重的压力和焦虑。如何以一己之力去管理一个国家是每个帝王需要时时思考的问题,这个时候帝王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感受到他的处境和忧虑并且帮他分担的人。
帝王身边能拥有一个像镜子一样的人是幸运的,秦始皇身边有李斯帮他出谋划策,唐太宗身边有魏征的规劝和引导。但最为人羡慕的君臣关系,是刘备身边有诸葛亮亦师亦友般的关系,能够互相体谅,有着共同的目标。
也因此,后世的帝王对于良好君臣关系是重视的,因为这对于朝政的治理和国家的运行是很有帮助的,所以通过祭祀诸葛亮来表达帝王对于这种能力的钦慕和拥有一段良好君臣关系的向往。又为何是诸葛亮呢?帝王所仰慕的,赞叹的,是他那超越常人格局般的智慧。
2.诸葛亮的智慧是帝王的欣赏之处
诸葛亮的智慧在三国时期闪烁,这种光芒没有因为朝代更替而黯淡,它跨越时间长河留存着,时时在人们的祭祀中出现。帝王对于诸葛亮智慧的欣赏是不同于他人的,他是独特的,甚至在《蜀汉兴亡论》中被誉为"国家之宝"。这种光芒不是普通的文人能企及的,所谓的智慧并不是单单体现在诸葛亮的治世能力上,它是以更大的时局观来展现的。
聪明并不是就能意味着智慧,这是诸葛亮和其他优秀的谋士之区别,普通的谋士运用着他的算计谋取更多的是关于自身的利益,诸葛亮争取多的是他人的利益。胸怀天下的谋划使得他的聪明才智格外的耀眼,这也是一种超脱于聪明的智慧。因此它被后世帝王所欣赏,诸葛祠香火得以兴盛。
二、文士的情怀与对诸葛亮的仰慕是他们祭祀时交织的感受文人志士以诸葛亮作为自己的榜样,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这其中牵动了复杂而绵密的情绪,这种情绪并不是单一的敬仰而已,背后有这种知识份子的情怀在影响着他们。古代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紧密地联系着,一个崇尚知识,经世济民的时代是文人生活的好时代。
历史上这些时期是思想绽放最美好的时候,无论是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还是宋朝文人浪漫抒情的诗歌歌赋,无疑体现了文人对于智慧的崇尚,而诸葛亮作为智慧的象征自然就被文人所深刻地铭记。这种情怀在不同境遇的文人身上又有着不同的展现,它究竟是怎样一种无法被统一的情怀呢?
1.对近乎完美的赞叹是文人祭祀诸葛亮的心态
作为古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仕途之路有的顺利,有的坎坷,一样的是他们都为了兼济天下付出了许多的努力,对于许多同样和他们有这番理想的人,他们大都会以一种苛刻的视角在审视着。在这样一种严苛的审视视角下,诸葛亮几乎做到了文人无法进行挑剔的地步,这样近乎完美的品行被这些文人深受赞叹。文人这种情怀除了赞叹也还有着不容易被察觉的艳慕情绪夹杂在其中。
古代这些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的文人不在少数,这些人没有能够遇到发现他们才能的伯乐,只能在诗篇中写下愤懑且不得志的情绪。对于诸葛亮这个能被伯乐发现的人,他们是羡慕的,能够拥有展示自己才能的环境并且做出自己的贡献,多么难得,这是文人在失意时付诸的一声感概,是倾羡,也是赞叹,在祭祀诸葛亮时将这些绵密的情绪宣泄了出来。
2.敬仰他的为人,其崇高的地位没有文人能轻易替代
这些羡慕和赞叹的情绪在祭祀诸葛亮时也还有他独特的地位在支撑着,诸葛亮其崇高的地位无疑在文士心中是无可撼动的。为什么他会在文人心中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甚至于没有另一个人与他处于相同的地位,这又是为何?
英雄的落幕常常是令人感伤的,他们曾经绽放的光芒会突然暗淡,有的英雄能够将这些光留存较长的时间,在他觉得时间到了之时收场,有的英雄在他本应该继续将光芒绽放下去的时候,命运却将他的生命连同光芒一起收去。
诸葛亮就是以这种落幕方式消失于尘世,给了后世的文人一声遗憾的叹息,这与那些功成身退的名士是不一样的,正是这种落幕方式升华了他的崇高地位,无人能轻易替代。或许古代文人对于完美的理解有一丝浪漫的色彩,他们祭祀诸葛亮的心态是无法被独立开来的,这些情怀的多样无法被细致地整合,但对他的崇敬是没有发生改变的。
三、诸葛亮带给百姓生活的安宁,祭祀让人们感受到他胸怀天下的可贵诸葛亮的治世理念被历史铭记着,史书上记载着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这种赏罚分明的理念需要治理者强大的执行力和对于私人情感的警惕,这背后需要牺牲很多不为人道的挣扎。
但是为了蜀国的兴隆他没有丝毫犹豫,反而使得他那种胸怀天下的情感能够感染到许多人。以天下安宁,百姓生活无忧为己任是诸葛亮在刘备病逝后开始治理蜀国的觉悟,这十二年历经的种种风霜加深着诸葛亮的觉悟,在百姓的心中,他可以成为信仰般的力量。
1.心系天下的他一直被百姓深受爱戴
在这位父母官的治理下,这十二年他给百姓带来了不少贡献,在三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平复百姓对于战争的恐惧是应当的,诸葛亮与吴国结交,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外患",同时他也在平定着蜀国的内乱,尽可能地减轻"内忧"带来的社会动荡。
不仅如此,他兴修水利,加强农业的建设,使得蜀国的百姓能够拥有衣食的平稳,这个国家在这位领导者的治理 下使得国家强盛了起来。可惜他未能给蜀国带来真正的繁荣就与世长辞,这种打击对于蜀国的百姓而言是巨大的。
相当于失去了最为信赖的依靠,看不到指路的灯塔,人们甚至在他病逝后祭祀时都会遇到阻碍,史书上记载了这个时刻,"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仪以礼佚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陌道。"即使受到了阻碍也不能遏制人们对诸葛亮逝去的悲伤和惋惜,人们需要在祭祀中表达对他的感激和内心的尊敬。
2.百姓通过祭祀来表达对诸葛亮一心为民的尊敬
人固有一死,人们总是需要接受世事无常的变化,并且消化它带来的痛苦和无奈。百姓通过祭祀这种方式来消化这些惋惜的情绪,无论如何这是他们能够做的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缅怀。
诸葛亮的存在为世间贫困疾苦的百姓点亮了一盏明灯,即使它熄灭了,可是他曾经温暖过那些人寒冷的心。这些东西不应该被世人遗忘,一座座寺庙的建立,就是在提醒着世人曾经的一切,让后世也能够感受到这个胸怀天下,一心为民的英雄。
四、结语诸葛亮的盛名贯穿了在他的时代之后千百年的今天,祭祀他的香火从未曾断绝。他影响的是时代中各个阶层的人,在帝王面前,他是镜子一样的贤臣;在文士眼中,他是智慧化身的代表;在百姓心中,他是胸怀天下的父母官。时间的流逝不会磨灭他的盛名,风霜不会吹灭祭祀他的香火,历史会永远保有他曾一心为国为民的痕迹。
标签: 对诸葛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