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了解《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

犀牛历史 106 0

汉代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司马迁的《史记》。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被誉为“二十四史”之首。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他写《史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后人是如何评价《史记》的?

一篇文章了解《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

史记

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西汉时,国家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和国家典籍。在家风的影响下,司马迁从小就勤奋好学、饱读书籍,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他的父亲在当时还想过完成一部上至轩辕下至汉的著作,并且做了许多的准备。只可惜这个想法还没来得及完成,司马谈就离开了人世。因此,司马迁立志继承父亲的遗志撰写史书。

一篇文章了解《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

写《史记》时遇到的坎坷因为自身有着良好的基础,在父亲去世三年后,司马迁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继任太史令。继位后,司马迁天天研究史料,准备写《史记》。可谁知,一场巨大的灾难却降临在了他身上。

汉武帝时,汉朝与匈奴常发起战争。汉朝大将李陵向汉武帝请命,自带五千名步兵收拾匈奴。结果,一群人因势力单薄而被匈奴包围。之后,李陵投降于匈奴。汉武帝知道后很生气,将李陵一家人全关入监狱。可就在此时,司马迁发表了自己认为李陵是被迫投降的想法。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更为生气。因此便按照当时的法律,官刑司马迁。

一篇文章了解《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

匈奴

这段时间内,司马迁的健康受到了严重损伤,精神上也遭到了极大摧残,一度想自杀。但后来,他又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父亲的遗嘱未完成,怎么可以轻易自杀?于是他化悲愤为动力,忍着巨大的悲痛,用十三年时间写出了长达52万多字、共130多篇。他记录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跨越3000余年的历史,将历史和对朝廷的种种不满都写进了书中,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人对《史记》的评价《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写了多年文章的鲁迅看到《史记》后,对此深有体会,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篇文章了解《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

鲁迅

毛主席一生熟读史书,对《史记》更为推崇。尤其是司马迁的那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主席常引用。比如在纪念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中就写道: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司马迁曾遭到关押,又受到酷刑,但他仍坚韧不拔地写出了历史巨著。这种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值得我们学习。

标签: 司马迁史记坎坷过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