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元曲大家,用28个字,句句写秋却不着一个“秋”字,可谓经典

犀牛历史 185 0

白朴,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称为"元曲四大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戏曲作家,代表作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其中《梧桐雨》被列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但今天宋词君与大家分享的不是杂剧,而是他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可能大部分人想到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实在当时《天净沙》这一题材早就流传开来,关于两者的比较早前表过,后文详说。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他是元曲大家,用28个字,句句写秋却不着一个“秋”字,可谓经典

这首小令,短短28个字,别具一番风味,以由远及近的视角来构造秋日,句句都写“秋”却不着一个“秋”字,又写尽秋意。通过经典景物的意象组合,将那优美的自然风光慢慢向读者铺开,映入眼帘。

到黄昏时,如血残阳映照孤村,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淡淡炊烟袅袅升起,几只寒鸦归来,栖息在老树枝头。忽然,远处一只哀鸣的大雁掠过,划破天际。而后作者笔锋一转,视线也被拉到更远处,青山迢迢静静,绿水悠悠,绵绵白草、片片红叶、朵朵黄花都摇曳在岁月和暮色中。

他是元曲大家,用28个字,句句写秋却不着一个“秋”字,可谓经典

这首小令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黄昏图,整体色调也由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文学传统中的悲秋主题,大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爽朗之气。尽管当时的白朴正处乱世,却丝毫没有从中显露落寞与悲哀。

白朴擅长造景,他手握画笔,色彩配合运用得很妙。这首小令中有“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其中所涉及的草、叶、花的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之中,可见作者构图之巧妙。“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指的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把原本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借用起兴的手法,将秋的活力展现出,物悲而心不悲,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是相当高明。

其实有一点要给白朴“伸冤”,他的这首小令比“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要较早创作出来,只是由于情感共鸣问题,其影响力多少还是不及马致远所创造的秋思之感。

他是元曲大家,用28个字,句句写秋却不着一个“秋”字,可谓经典

如果联系白朴的生平来看这首小令,可能会更好理解。

白朴出生在金与元交替的战争年代,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本来天资聪颖的他完全可以过上刻苦读书,考取功名的普通人生,无奈年幼的他却遭逢兵荒马乱,此时的金朝面对蒙古军队可谓节节败退,王国风雨飘摇,岌岌可危。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处处充满危险与灾难,早年的白朴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后来在一次战争中还与母亲走失,差点丢掉性命。或许是上天想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一位天才,于是他遇见了一位贵人元好问,曾写下著名的《雁丘词》,其中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救了他,并他视白朴如同是亲生孩子,呵护有加,关怀备至。而后命运又开了一次玩笑,染上瘟疫,生命垂危。元好问为了救他,没日没夜地将其抱在怀中,幸好上天再一次眷顾,终于在第六天因大量出汗而痊愈。

后来也在元好问的教育下,再加上自身的才华,白朴以历史为题材,写才人韵事,新意百出,词采优美,完成了不少元曲剧本,在当时的文坛有了一席之地。

他是元曲大家,用28个字,句句写秋却不着一个“秋”字,可谓经典

后元灭金,朝廷招白朴出仕,他却无意于建功立业直接谢绝。其实在这首小令也有所体现,画面中“一点飞鸿”,既是实写景色,也是借用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的“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的“飞鸿”,都暗喻本人。秋日萧条,生逢乱世,而我要像展翅高飞的鸿雁,“拣尽寒枝不肯栖”,远离现有的萧瑟冰冷之处,要去寻找我心中的光明,便是那绿水青山,能让自己感到满足的乐土,将心中的世外桃源尽数道出,是一种美好向往。

他是元曲大家,用28个字,句句写秋却不着一个“秋”字,可谓经典

自古逢秋悲寂寥,多少文人骚客歌以咏之,关于秋日的作品几万首,大多悲秋,流入俗套。白朴以亲身体验,以哀景衬托乐景,层次分明描写了秋天的自然景象,营造了赏心悦目的景致。用笔清丽,独具一格,意境开阔,可与被誉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媲美。俗语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个人的文章和武艺其实是很难分出高下,各有各的长处。在文学成就上,白朴是与马致远齐名的戏曲作家,只是论知名度,马致远遥遥领先,可能与白朴缺乏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关。

标签: 元曲四大家是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