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端午节为例,作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近年来,端午节“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的氛围愈加浓厚。
这都得益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传统文化复兴的呼声越来越高,父母们也都更加重视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
但是,很多家长也表示,不知道怎样拉近孩子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提高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
所以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这件事。
一、古代经典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上个月,我们在《上了小学就没空阅读?一本书,三招解决阅读的“三座大山”》中提到,从2017年开始,一系列语文改革,将阅读提到了新的高度。
紧随其后的,就是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
经过历时4年的修订工作,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新课程标准的重点之一,贯穿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
1、比重增大。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占据了半壁江山;
2、数量增多。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记忆难度;
3、覆盖面增宽。“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对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课标颁布后,第一个北京市中考,就率先加大了传统文化的比重,考生们普遍反映:
一眼看去全是传统文化。除了传统古诗词和文言文之外,基础运用和大作文也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
那么,如何通过古代优秀作品,更好的提升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呢?
学习古代优秀作品,选材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经典的作品,集中度较高,往往是大家耳熟能详、口口相传的作品。
但真要学习起来,难度也不小。
主要的难度在于,古代优秀作品的语境、表达方式都与现代不同,要让孩子们真正领会其中的意境、涵义,需要家长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
1、在合适的阶段,为孩子推荐合适的作品。
学龄前的孩子,主要以耳濡目染为主,除了家中可以播放经典作品的诵读版本之外,现在许多的诗词歌赋都已经被改编成儿歌,轻快且朗朗上口,可以让孩子得到关于韵律的基本启蒙。
在4-6岁的幼儿园期间,正是需要孩子强化规则意识、提高自控能力的时期。这时候,可以让孩子从《三字经》、《弟子规》中学习礼仪,初步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辨别是非;还可以通过成语故事、文化传说等,加强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直观感受。
到了小学低年级,可以结合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主题阅读。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小学高年级之后,孩子基本拥有了自主阅读的能力。这时就可以让孩子挑战更高难度的作品,比如尝试更加复杂的诗词歌赋。如果基础打得好,这个阶段的孩子不需要特别解释,也能够领会到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味和景致。
以端午节为例,宋朝许文通的一首《端阳采撷》: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寥寥几十字,就生动地描绘了粽香和龙舟之盛况,仿佛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副美妙的画卷。
初中之后,孩子们的思想逐渐成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型,这时候,我们应该为孩子推荐更有哲学意义的作品,比如《论语》等,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三观。
2、借助不同的载体,帮助孩子深入理解作品。
在学习古代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家长的陪伴依然是最重要的。从启蒙,到学习习惯,到独立阅读,再到建立三观,只有我们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最能和他们产生共鸣。
除了陪伴,我们还应该充分借助不同的载体,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近年来,各类传统文化节目走进我们的视野。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成语大会》,再到《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品味经典、提升心灵的风气已经形成。
适时地让孩子观看这类型的文化节目,对于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加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都大有益处。
再比如,《经典咏流传》节目中,艺术名家们,用我们熟悉的现代唱腔,重新演绎传统经典,让孩子们能更好地感受经典与现代的融合。
我身边有不少父母,非常聪明地使用“学习强国”APP,为初中、高中阶段的孩子获取高品质的传统文化节目资源。在“学习强国”APP视听学习目录下,可以查找到文化板块。通过《诗书画》,看古道咸阳、烟花三月下扬州、感受苏轼的率性人生、了解郑板桥的才华横溢;通过《国家宝藏》拜访各大博物名馆;通过《中国书法五千年》,看书法大家挥毫泼墨。
有些家长有这样的困惑:即便是经典作品,其中部分内容在当今社会也已经不再适用,孩子长大了,有判断能力了,对此并不认同、甚至产生排斥感,该如何引导。
实际上,一切知识都只有三个层面,分别是“道”、“法”、“术”。
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精髓和代表性的作品。他们大多是以最贴近大自然的朴实语言来描述,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相处。
虽然历史背景不同,但古代经典所呈现的“道”,所表达的自然法则、宇宙规则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多从更深刻、根源的角度来学习传统经典中的“道”。
至于作品中的“法”和“术”的层面,可能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制定的规则,或者具体操作方法,可以不必太过在意,只需要了解即可。
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文化,其实并不深奥,也不复杂。从百科定义上看,除了政治、经济之外,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算是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除了古代经典文学之外,我们的衣食住行,也处处都是文化。
很多家长之所以不知道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正是因为,把文化限定在了文学之中。
实际上,在生活的不同领域,我们也都能看见文化的缩影。
以安安的幼儿园为例,这个学期的主题是家乡传统小吃和家乡话歌曲。
在学期的一开始,老师就召集家长们搜集各类与传统小吃有关的图片和故事绘本,了解传统小吃的典故;周末作业,是让我们带着孩子,实地观察传统小吃的制作过程,品尝后,画出自己的“传统小吃路线图”,在班级分享;手工课上,老师们准备了食材、道具,让孩子们自己做小吃。揉面团、压制成型,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
学期中表演时,老师请来了家乡话歌曲协会的会长,为孩子们介绍家乡话的来历,还请孩子们上台合唱家乡话歌曲。表演后,老师们还组织了古装装扮活动,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古装,在幼儿园的木质长廊边拍照留念。
这些都是文化传承。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传统文化教育。
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因为在生活中,能够调动五官感受的教育,往往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
比如,在家里和孩子一起做手工时,可以选择捏泥人、制作中国结、做剪纸;在专业的手工作坊里,还可以制作陶具等。
比如,在外出旅行时,可以多带孩子看看博物馆、看看特色建筑,品尝当地传统小吃;
比如,在培养孩子的才艺时,我们可以选择和传统文化有关的才艺。喜欢艺术的孩子可以学习绘画和书法、喜欢数学和推理的孩子可以学学象棋、喜欢音乐的孩子可以弹奏古筝、吹响葫芦丝、喜欢运动的孩子可以跳跳民族舞。
比如,借助各类节日,我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聊聊节日的来历,久远之前的民俗风情。
以端午节为例,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古代人在孩子的额头上划上一个“王”字是为什么呢?在端午时节,为什么要用艾草来洗澡呢?南方北方的粽子,口味上有什么区别呢?端午香囊是做什么用的?
和孩子们聊聊这些有趣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只要我们始终关注、重视,我们的态度就一定会深刻地影响孩子。
昨晚散步经过晋安河边,听见龙舟擂鼓声,安安激动地说:“妈妈,是龙舟!我去年看过划龙舟,好长好长!”边比划,边过来拉住妹妹的手:“心心你看,龙舟,长长的龙舟马上就要过来了!奶奶又要包粽子了,我最喜欢花生粽!”
我和爸爸会心一笑。
希望我们的下一代,在传统文化中,更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