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1年,由蒙古贵族统治者忽必烈(按:即元世祖)在南进灭宋的过程中 建立了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封建
国家。
蒙古族在唐朝时期被称为“蒙兀室韦”,生活在黑龙江上游的额尔古纳河东南 一带。约在公元8世纪以后开始西迁,进至斡难河和怯绿连河(今蒙古国鄂嫩河和 克鲁伦河)流域游牧,后来先后臣服于辽国和金国。
在11 ~12世纪,蒙古族人还是 分散在大草原上以氏族血缘关系聚集的若干大小部落。其牛有蒙古部、克列部、塔 塔儿部、蔑儿乞部、斡亦刺部、乃蛮部、翁吉剌部、汪古部等。这些部落也被称为“魅 靼”,这是因为塔塔儿部曾经是一个强大的部落,就取其谐音“鞑靼”,作为蒙古各 部的共同称呼。
这些部落的人,都过着游牧生活,又兼营狩猎,从小就生长在马鞍 马之间,以弓箭骑射见长。后来到了蒙古部统一了这些部落之后,“蒙古”一名就 成了统称。
元朝疆域广大,其领土东北至鄂尔库次克海,北至西伯利亚大部,西至新疆,西 南至西藏、云南,南至印度河流域,东至于海,横跨欧亚两洲。
这就是《元史)记载 的“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至辽左,南越海表”的元朝版图,较之汉、唐盛世的疆域 还要辽阔。
元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掌管全国军务。在地方设行省,并使历来由少 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如云南、西藏等,统归于中央政府,还在澎湖设巡 检司,管辖澎湖、台湾;将西沙、南沙群岛隶于湖广行省,重建了一个幅员辽阔的 国家。
蒙古部孛儿斤氏贵族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在长期的部落战争中,利用蒙古 各部的矛盾,各个击破,逐步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他搜罗将才,严格训练本部兵马, 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公元1194年,他借金朝进攻塔塔儿部之机,乘机出兵,一举打 败塔塔儿部。以后又与克烈部的王罕合军击败札木合&公元1203年,铁木真与王 罕决裂,大战于土拉河(今蒙古国布尔根省东边境上),王罕败亡。
至此,铁木真战 胜了克烈部这个当时蒙古草原上最强大的部落之一,创造了统一蒙古的条件。公 元1204年,铁木真又削平了乃蛮部^经过长期征战,1206年,铁木真结束了蒙古长 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统一。在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至大沙漠,北达贝加 尔湖的广大地区,建立了蒙古历史上第一个军事奴隶制国家。
铁木真作为各部的 共主,在斡难河河滩召开的各部首领会议上,被推选大汗,尊称“成吉思汗”(按:
“成吉思”是强大、巩固的意思,“汗”就是皇帝的意思)。
蒙古统一以后,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公元1209 年蒙古军进攻西夏。
西夏战败,纳女求和。畏兀儿(今新疆)人慑于蒙古的军威, 于公元1201年就遣使归顺,使蒙古的统治扩大到了畏兀儿。公元1218年,蒙古军 攻灭了西辽。为了反抗当时占据中原的金朝对蒙古的残暴统治,公元1211年,成 吉思汗就把兵锋指向金朝,开始不断发动地对金朝的战争。
公元1214年,蒙古军 围攻金的中都(今北京),金军大败,金宣宗将公主嫁给成吉思汗,并将国都迁往开 封。此时蒙古军已经占有了黄河以北地区,成吉思汗遂于公元1219年亲率20万 大军举行了蒙古军的第一次西征。因为蒙古军只有木华黎率偏师经略华北,使金 朝苟延残喘了 20年之久。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西征回师途中,乘胜灭亡了西夏。是年,成吉思汗病 死于今甘肃六盘山,其第3子窝阔台继任大汗。从公元1235年到1244年,窝阔台 派遣拔都、贵由、蒙哥等率蒙古军进行了第二次西征。在此期间,窝阔台联合金的 世仇南宋王朝,于公元1233年南北夹击,大举攻金。
公元1234 -年,金哀宗放弃都 城开封,逃往归德(今河南商丘县南),继而又逃往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至此,金 亡。中国由几个政权割据的局面,转为蒙古与南宋的对峙。与此同时,蒙古西征大 军在攻占莫斯科等地后,正欲乘胜挥师西进,继续扩张战果的时候,却传来了窝阔 台薨毙的噩耗,蒙古军旋即回师。
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第4子拖雷之子蒙哥继任了大汗位。公元1253年至 1258年,蒙哥大汗派遣其弟旭烈兀率军进行了第三次西征。蒙古军先后进行的这 三次大规模西征的结果,是出现了一个以蒙古地区的和林(当时蒙古的都城,今蒙 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的哈尔和林)为中心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大汗国。
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后,1235年,便对南宋王朝展开了全面的军事进攻。蒙 哥即大汗后,对南宋采取了迂回战略,亲率大军进攻四川,又在公元1235年派忽必 烈率10万大军征服了云南。此后,又招降了吐蕃(今西藏),控制了西南地区,从西 南方向对南宋形成了大包围的态势。
公元1260年蒙哥大汗死后,忽必烈在开平 (今内蒙古多伦附近)即蒙古大扦位。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孙,与蒙哥大汗是同胞 兄弟,在战争中屡立战功,声名赫赫。公元1271年,忽必烈废除“蒙古”国号,建立 了元朝,公元1272年迁都寺都(今北京),公元1279年,元军对退守崖山(今广东新 舍县南海中)的宋军发动最后进攻,南宋遂亡,中国复归统一。
蒙古统一和整个中 国的统一,对于巩固中华民族,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成吉思汗和忽必 烈因此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有伟大贡献的著名帝王;他们巩固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利 益的治国治军思想和策略,给后人留下了有益的借鉴。尤其是他们建设强大国防 的方略,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
元朝统一中国后,面对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民族,特别是在国家刚刚统一,政 局尚不完全稳定的情况下,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各地的控制避免再度分 裂割据,忽必烈采取了招贤纳士,广采众议,改革蒙古旧制,建立了元代大一统的国
家政治、经济、军事制度。
元朝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辅佐皇帝发布 政令。设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设御使台,负责对官员的监察。在中央政权之下 又有各自的派出机构,分别负责各地和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与中央官 制相适应的是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以行省分治天下的制度是元朝统 治者通过中央加强对各地方、各民族统治的创举。创行省制度是中国行政制度的 一大改革,这些行省初步奠定了明清两代乃至今天中国省区的规模。省作为地方 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到今天。
行省作为中书省派出的常设机构,是元朝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同时也是一级 军事机构。
行省本身是军政一体的。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军政事务分别由 所属的不同机构管理,军民分治。忽必烈统一中国后,非常重视对边远地区的统 治,通过各种军政机构对这些区域进行管辖。云南地区自南北朝以来一直处于割 据状态。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朝政府在云南设行省,将其 并入版图。
公元1253年,蒙古军攻人吐蕃,使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元朝政府在西藏设立了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下设若干万户府,征收赋税,屯戍军 队,进行军事、行政管理。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元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 (军事巡察机构),管理澎湖、台湾。
另外,还通过军事机构控制了天山南北、蒙古 高原等广大的东北、西北地区。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历来由少数地方政府统治的边 陲重地。归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强化了中央集权。 对于边疆、海防地区的开发与防务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13世纪初到元朝建立,强大骠悍的蒙古军队在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率领 下,以飓风般的速度和力量,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欧亚大陆。蒙古统治者在军队 的建设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建立了以维护统一和对外扩张为目的的军事体制。可 以说,元代国防是以向外扩张为其基本特征的。
元朝军队按任务的不同,区分为宿卫和镇戍两种。宿卫军包括怯薛军。待侍 卫亲军,是皇帝掌握的中央禁军。镇戍军是归枢密院调遣的军队。元朝统一中国 和建立国家防卫,正是建立在这两支军队的基础之上。亲军和怯薛军都是中央的 卫戍部队,但在职责上怯薛军负责皇帝安全,掌管皇宫的防卫,一般不外出作战。
亲军作为皇帝掌握的常备精锐部队,预物屯于京师和周围腹里地区,平时屯田和担 任京师与腹里的镇戍任务,战时就集中出征。
元朝政府在全中启蒙军队,担任地方镇戍。这些镇戍军根据士兵的民族成分 的不同,区分为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四类。“蒙古军皆国人”,是元军 的主力。
在长期的战争中,蒙古军的有生力量消耗很大,军队不断扩编,后来在蒙 古军的组织中,也包括了部分色目人。全国统一以后,一部分蒙古军留下来镇戍中 原,大部分士兵加到草原休养,仍然保持着战时传檄集合,平时散归各部的战略状 态,一旦有事能很快集中出征。
在镇压东北、西北的叛乱中,北疆的蒙古军为维护 统一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元军的编组沿用成吉思汗的做法。当初,成吉思汗为
了使军队成为打不散的钢铁集体,并便于指挥掌握,按10进位的方法把军队编制 起来,使蒙古军能够成功地运用各种战术战胜敌人。元朝建立以后,沿袭了蒙古的 习惯,对汉军、新附军等也按10进位进行编组。
随着军队体制的完善和稳定国防 的需要,元朝政府以重兵镇戍要地,探扼边陲。采取“宿卫诸军在内,而镇戍诸军在 外,内外相维,以制轻重之势”的战略布局,强固边防,稳定内地,互相制约。在内 地,被称作宿卫军的怯薛军和侍卫亲军,布置在京师及周围地区,据幽燕,锁太行, 扼燕山,塞山海,制居庸,北连朔漠,南控江淮,将统治中心桿卫其中;在边地,则有 镇戍军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
元朝的防御重点主要在北方,东北、西北地区更是重 兵把手,形成了一条从西南斜向东北的屏蔽中原的防线。这条防线东以和林为支 撑,西以巴尔库山、博格多山为依托,中央以北山和戈壁为天然屏障。在防线之后 的中央纵深地带,又配备了 15万人的战略预备兵力,并依靠中原雄厚的经济实力, 多路对这条防线进行补给,遏止外敌和叛军向南进犯。
公元1272年(至元九年),忽必烈迁都北京,兴建了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 “大汗之城”元大都。这样,以北京为据点,凭借太行、燕山山脉和黄河防线,内可 探扼华北平原,雄势中原河山,通过一些天然峡谷形成的交通孔道联系经略东北大 平原和蒙古高原;又可凭险据守,防范北方入侵。
以此为基地,向南拓展疆土。所 以,以北京为统治中心的战略思考,在国防上意义十分重大。忽必烈较之以往蒙古 统治者占领北京后大掠一通就撤兵北去的做法,确实要高明得多。
元朝的兵役制度,因地区、民族、贫富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在蒙古地区,实行军 民一体的全民皆兵制度,这是蒙古民族的传统做法。
元制规定,“家有男子,十五以 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签为兵”。随着战争的发展,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也在被征 服的地区征集兵员,补充自己的队伍。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征服金、宋,开始征发汉 族人为兵,于是就开始有了“汉军”和“新附军”。被征服地区的技术人才,一般被 编人称为“匠军”的特殊队伍。
元朝建立后,实行征兵基础上的世兵制,一旦被征为军人,这家就成为军户,家 口、财产都注明在军籍之中,由官府盖印入册,不再更改,父死子继,兄亡弟承,世代 为兵。如果军人病死或阵亡军中,100天或1年后再由家人补入。家中贫困,无力 服兵役者,则由数家合并,采取抽丁的办法,10人或29人出一丁为兵。
在元朝,当 兵是一种封建义务,军户出军,没有假期。出征或远戍的士兵有时可以回家一年或 数年,到期归营,否则论罪。元代的军户制度,在当时的条件下保证了军队有比较 稳定的兵员,并且由于军费中很大一部分由军户自己承担,因而维持了一支数量庞 大的军队,而且国家的负担又不至于过重。
据统计,在宋元战争中,元朝仅在其控 制的北方150万户中,就动员了 20万人的军队,平均7户就出军1人。而在控制 的南方,有1100余万户,军队79余万人,约15户到20户出军1人。这说明,军户 制与募兵制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
统一中国之前,蒙古军在对外征战时,摧毁对方军事力量的同时。
也摧毁对方 的经济潜力,最大限度地掠夺财物,供己所需。每攻占一地,总是将对方的牲畜、粮
秣、乳酪和其他财物收集起来,作为军需之用,如用不完就运回储备起来,留作备 用。后来,蒙元军队每征服一地,工匠免死,将他们召集起来制造武器装备,又集中 地吸取其他民族的技术之长,不断地增强了军队的战力。
蒙古军队能纵横驰骋欧 亚两洲,所向披靡数十年,很大程度上得利于这种取用于敌,以战养战的策略。
蒙古统治者十分重视广泛吸收利用科技成果,制造坚船利器,为战争胜利服 务,这是他们高于中国历代统治者的地方。在对外战争中,蒙古统治者很注意掳掠 被征服者的器物和工匠,以补充自己,并实行奖励政策,以高官厚禄鼓励发明创造。
所以,蒙古族的生产虽然落后,但兵器却有很快的发展,并且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 金属管形火器。随着兵器的革新和进步,蒙古军也由单一的骑兵,发展成为具有步 军、炮军、弩军,以及工兵、匠兵、水军等多兵种的军队。和历代封建王朝相比较,元 朝当局更加注重屯田和马政。
在前代屯田的基础上,元朝的屯田有了新的发展,分 为军屯、民屯和部分军民合屯。军屯是军事体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民屯是军屯的 辅助部分。元朝建国之前,蒙古统治者主要根据战争需要设置军屯,没有形成专门 的制度。元朝建立以后,元朝政府制定了具体的屯田制度和政策。
当时,屯田遍及 全国。军屯的土地,主要是因战争破坏而荒废的土地,军屯归各级军事机构掌管, 民屯属于大农司宣徽院和各行省掌管。马政建设,对于“以弓马之利取天下”的蒙 古族来说,更为重要。元政府开始设立专门机构群牧所,以后几经变动,成立了隶 属于中书省的太仆寺,在全国设立了 14处官府的牧场。
元朝,在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上是最为活跃的时期。由于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与发展,陆路、海运、漕运的沟通,使得中国的对外交往更为频 繁。元朝政府采取开放政策,与周边的高丽、日本、交趾、缅甸等国家和地区都有频 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西方的许多国家也有密切的关系。
元朝统治时期,中国是 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和最富庶的国家,声威远播欧、亚、非三洲。然而,在元朝的对外 关系中,不仅有友好往来,互得互惠,还有政治强权和军事强权的内容。元帝国的 国防策略在多数时候不是稳定周边防卫,而是主动四面进攻,以谋求更大的政治和 经济利益。
大元帝国虽然在当时盛极一时,但深深埋藏着各种危机。尖锐的阶级矛盾支援 着这个庞大封建王朝的根基,元朝后期政治、经济、军事的腐败,又为自己的覆灭添加 了催化剂。公元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发展壮大的朱元障 集团,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命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大军20万北伐,攻占大 都。
元顺帝携后妃、太子和一部分王公大臣仓皇北逃。至此,元朝遂告灭亡。
标签: 元朝